就醫好緊張 白袍高血壓上身

民眾身處醫院環境、看到醫療人員時,心情一緊張就分泌腎上腺素,血壓隨之上升,就會出現「白袍高血壓」,量起血壓來,總比在家量高出許多。(羅永銘攝)
民眾身處醫院環境、看到醫療人員時,心情一緊張就分泌腎上腺素,血壓隨之上升,就會出現「白袍高血壓」,量起血壓來,總比在家量高出許多。(羅永銘攝)

在家量血壓都正常,怎麼一到醫院數值就爆表?「白袍高血壓」是一種常見的現象,當身處醫院環境、看到醫療人員時,心情一緊張就分泌腎上腺素,血壓隨之上升,因而無法忠實呈現平時的血壓狀態。專家指出,這是正常的生理防衛機制,透過事前心理建設,有助於緩解就醫的焦慮感。

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洪惠風表示,量測血壓時,希望是溫暖舒適的環境、不吵雜的房間,坐下休息5分鐘之後,量測2次取平均值,但台灣醫院總是人山人海,血壓機經常放在大廳或候診區,民眾排隊坐下來量測,這樣的環境下量出來的數值僅供參考。

台灣高血壓學會及中華民國心臟學會最新「2022台灣高血壓指引」建議,以居家血壓量測取代過往診間血壓量測,作為高血壓診斷,正常血壓值應小於120/80mmHg。

洪惠風指出,有國外研究顯示,在醫院量測的血壓值,平均比家中量測的高出22mmHg,因此目前診斷和治療標準都以居家量測數值為準。另外也有研究發現,由醫師量測的血壓數值,比護理師量測的數值還要高,不過並非所有人都有白袍高血壓,有些人常常往返醫院,對於這個環境沒有情緒起伏,就不會有血壓飆升的情狀。

台灣社會心理復健協會理事長張自強表示,當遇到緊急狀況或危急環境,身體會分泌腎上腺素,讓血壓升高、心跳加快,提供較多的能量來應付當下的情境,同時也是發出警訊,告訴自己這個情境不是如此安全或舒服。

張自強指出,有些人覺得醫師比較權威,就如同學生面對老師或教官也會緊張,或是認為醫院給人的感覺是緊張、殘酷的,可以提前給自己心理建設,想清楚等下要做什麼,例如「我要去抽血檢查」、「我要去某某科看診」,不妨先將想要溝通討論的事情寫下來,或許可以緩解面對挑戰環境或權威人士的焦慮和害怕感。

張自強說,如果做了事前準備,還是無法改善這樣的焦慮和害怕,甚至感覺愈來愈嚴重,影響到日常生活,比如說離開了醫院也沒有緩解,或是重複頻繁出現,則可能需要進一步尋求醫療協助,須懷疑是否有神經內科疾病或身心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