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對政府發布新版失業率的肯定與提醒

沒有工作而有在找工作,會歸類為失業者,新舊版統計的差異在於資料標準周由一周放寬為四周。圖/本報資料照片
沒有工作而有在找工作,會歸類為失業者,新舊版統計的差異在於資料標準周由一周放寬為四周。圖/本報資料照片

最近政府統計接連改版,除了日前已公布的老年通膨率,月底還會公布新版失業率,有別於以往改版之後數據會變好看,本次新版失業率會讓失業率升高,變得難看一些,統計部門無懼數字難看,為所應為,值得肯定。

何以說新版失業率會讓數字升高?這得從失業調查說起,現行每月調查是以含15日那一周為「資料標準周」,受訪者究竟是就業者、失業者或非勞動力?是以資料標準周的情況來做判定,情況可分為三類:第一、如果受訪者有工作,自然是就業者。第二、如果是沒工作則會進一步詢問在這一周「有沒有找工作?」,若有找工作而未找到,那是失業者。第三、如果受訪者說沒工作,而這一周也沒找工作,那就歸屬非勞動力。

第一、二類沒什麼問題,但對於第三類,各家看法就有些不同了,怎麼說?因為找工作的人可能一連找了幾周,找累了會休息幾周,如果休息期間碰上資料標準周,依現行定義,他就成了不找工作的「非勞動力」,不會列入「失業人口」。很明顯,這樣的判定不合常理,因為如果往前追溯幾周,他可能搖身一變,成了失業者。

即將在月底公布的新版失業率,就修正了第三類非勞動力的認定標準,當受訪者說他沒工作,會問過去四周(含資料標準周)有沒有找工作,這一問,現行被歸屬為「非勞動力」者,有一部分會變成「失業者」,因此新版的失業人數會多一些,新版的失業率也會高一些。

以台灣去年12月的數字來看,15歲以上民間人口為2,022萬人,其中勞動力1,198萬人(就業1,158萬,失業40萬),非勞動力824萬人。一定有人會覺得奇怪,失業者既沒有工作怎會算勞動力?原因是就業者、失業者都是有工作意願的人,因此都是勞動力。反觀,失業者與非勞動力雖然都沒有工作,但兩者本質不同,非勞動力是沒有工作意願的人,新版修正了以單周判定勞動身份的缺點,隨著824萬非勞動力有部分移轉至失業人口,新版失業率自然會高一些,至於變化有多大?則待主計總處估算後才會揭曉。

事實上,美國、加拿大、日本、韓國目前所發布的都是新版失業率,而國際勞工組織(ILO)也建議採新版,因此我國此次改版實屬必要,否則拿著舊版失業率跟人家比,毫無意義。主計總處這次改版值得肯定,也值得期待。我們有以下三點建議:

第一、失業統計儘可能回溯修正:我國自民國67年發布失業統計迄今已40餘年,如今新版失業率出現,若不向前追溯,將無法進行時間數列比較,也就無法了解目前的情況究竟比以前好或比以前差?當然,官方統計可新、舊並陳,但新舊並陳會讓外界混淆,長期而言,應循估計方法,儘可能讓資料回溯至早年。

第二、勞參率的變化也應詳述:勞動市場除了失業率是觀察的重點,勞參率也是重要的,隨著勞動身份判定標準的改變,在新定義下,失業人數會增加,而失業者屬於勞動力,因此勞動力也會增加,如此一來勞參率自然也會升高。面對高齡化,我們一直期盼勞參率能達到60%,然而現行僅59.2%,這一改版究竟會出現什麼微妙變化,自應詳述。

第三、細部資料修正宜同步進行:與失業率、勞參率相關的細部資料非常之多,例如依年齡、學歷區分的失業率,依失業原因區分的各類失業人數,各學歷勞參率等等,這些數字在新版的定義下也會改變,如何完善新版的勞動統計,以避免過多數字帶來混淆,需有週延的計畫。

新版失業率不久將與大家見面,乍看好像只是資料標準周由一周放寬為四周,小事一件,然而牽一髮而動全身,許多指標會因此連動,可謂勞動統計史上的大事,這可能需要較長的時間加以說明,然而依目前排定的發布時間是在2月29日,只有短短半小時,因為接著主計長朱澤民要召開記者會發布經濟預測,如此緊湊,平日尚可,但此次要說明新版失業率,滋事體大,宜另擇時間,從容說明,才可避免不必要的混亂與誤會,否者倉卒之間,語焉不詳,混亂淹沒了真相,新版失業率恐將功虧一簣。

更多工商時報報導
三引擎催動 金居Q4獲利衝
廣達將秀5G專網與AI實力
金管會明年金檢 聚焦三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