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界慟!台灣戰後第一代建築師高而潘辭世 享壽95歲

台灣建築界慟!為台灣建築貢獻超過半世紀的台灣戰後第一代建築巨擘高而潘先生14日下午在寓所安詳辭世,享耆壽95歲。高而潘從事設計與教學多年,深受學界與業界推崇,是現今台灣輩分最高的建築師。自1960-1990年代之間,北美館、華視大樓、淡水高爾夫球俱樂部會館,這些富饒美學,象徵台灣現代建築發展自二次大戰後邁入新時代里程的重要標誌,都是出之於高而潘之手,是台灣現代建築實踐的重要見證。

台灣戰後第一代建築師高而潘辭世,享壽95歲。(徐明松教授掃描提供)
台灣戰後第一代建築師高而潘辭世,享壽95歲。(徐明松教授掃描提供)

2020年為高而潘建築在國立台灣博物館策展〈高瞻遠矚:高而潘建築作品珠玉展〉的徐明松教授今天表示,下午已赴設在台北市立第一殯儀館高而潘建築師的靈堂悼念。高而潘的家屬表示,高而潘昨日下午肚子不舒服,去過廁所回床上休息,就在睡夢中安詳辭世。徐明松表示,高而潘建築師雖年事已高,但精神氣色一直很健朗,上週還和朋友去拜訪過高而潘建築師。文化部和建築界對高而潘建築師突然離世都震驚與不捨。

高而潘1928年出生在台北大稻埕望族家庭,身處於戰前與戰後交接、新舊交替的大時代中,他繼承了傳統台灣待人的寬厚謙讓之品格,但也勇於嘗試接受前衛的設計思潮。徐明松教授表示,回顧高而潘建築師的早年作品,會發現他勇敢地挑戰社會的成規,在困境中堅持現代主義的表達方式。

1945年後二戰結束,台灣的建築師主要培養自「台灣省立工學院」(今成功大學前身),高而潘1951年自台灣省立工學院畢業後,留校擔任助教期間大量閱讀校內圖書,並廣泛吸收對當時融合東西方的前衛的建築思潮,奠定以更多元的視角構思與設計建築。高而潘通過公務人員高等考試建設人員及工業技師考試及格。1965年起執教於淡江大學及中國文化大學建築系,1966年成立高而潘建築師事務所,歷任台北市建築師公會、中華民國全國建築師公會理事長。

新淡水高爾夫球場俱樂部(徐明松教授掃描提供、photography by 張敬德)
新淡水高爾夫球場俱樂部(徐明松教授掃描提供、photography by 張敬德)

高而潘生前受訪曾說過,年輕時在參觀王大閎於建國南路的住宅後深深感動,其簡約又富含東方美感的設計,使他興奮的三日不成眠;對於1954年貝聿銘於校內建築系演講,也深受啟發,他說:「貝先生來台前,我重視現代主義建築的形式,在此之後,終於了解,建築須重視社會未來變遷,才是重點,形式實際並不重要」。

在台灣現代化的過程中,高而潘建築師接受台灣本土建築高等教育,也廣泛吸收日本、歐洲的前衛建築思想,多年從事設計與教學,與時俱進、以社會性為思考的理念,影響了今日無數建築師。

高而潘認為設計思考一定要從社會脈動著手,如此才能對當代社會提供最貼切的設計。建築師高而潘經典代表作品,包括住宅、學校、醫院、議會大樓、工廠、車站、美術館、銀行及商業建築等多種類型,皆為1960年代以來現代建築在台灣實踐的見證,更忠實地紀錄反映當代台灣社會、經濟與文化的進展與成就。

位於中山南路、忠孝西路口的台北市議會舊大樓於1964落成啟用,也是高而潘的作品。(中央社)
位於中山南路、忠孝西路口的台北市議會舊大樓於1964落成啟用,也是高而潘的作品。(中央社)

台北市立美術館、胡適墓園、台北市銀行大廈、華視大樓與新淡水高爾夫球場俱樂部、月裡山莊都是高而潘的代表性作品,是台灣現代建築實踐的重要見證。位於中山南路、忠孝西路口的台北市議會舊大樓,也是高而潘1964年的作品,台北市政府為推動BOT,以「不具保存價值」為由,在2016年進行折除,當時曾引發地方文史和文化及建築界人士的質疑,更直接批評柯P團隊是「文化殺手」。

1983年華視大樓外觀全貌 (徐明松教授掃描提供)
1983年華視大樓外觀全貌 (徐明松教授掃描提供)

​高而潘於1980及1984年獲台北市政府優良設計獎、1993年以冬山河親水公園榮獲第15屆建築師雜誌國際合作優良設計獎、1996年獲頒內政部營建署第2屆中華民國傑出建築師獎,並於1999年獲選中華民國建築學會第1屆會士。文化部表示,國立台灣博物館自2007年起開始推動「二次戰後台灣經典建築設計圖說徵集數位化計畫」,高而潘建築師將其執業生涯的8000餘幅建築圖說全數捐贈該館。台博館未來亦將持續進行相關研究、展覽及推廣工作。

建築師高而潘1978年觀看其參與北美館競圖複審之模型(圖取自台北市立美術館臉書)
建築師高而潘1978年觀看其參與北美館競圖複審之模型(圖取自台北市立美術館臉書)
高而潘設計的台北市立美術館。(台北市立美術館)
高而潘設計的台北市立美術館。(台北市立美術館)

台北市立美術館今天也在在官方臉書發文悼念高而潘建築師。北美館指出,本館作為高建築師經典代表作之一,於1983年落成啟用,建築為低限灰白的國際現代主義風格,以懸臂飛廊之形式,採「井」字形結構體,將傳統建築元素之斗拱交疊為主體架構,除了造型洗鍊,也為館舍未來擴充預作安排。高建築師曾言:「建築師完成70%,30%就留給藝術家。」因而讓北美館成為一座具擴充性、永續生長的美術館。

建築師高而潘講述北美館設計。(圖截取自北美館官網紀錄片)
建築師高而潘講述北美館設計。(圖截取自北美館官網紀錄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