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競/人不親土親 俗諺顯鄉情

張競/人不親土親 俗諺顯鄉情
張競/人不親土親 俗諺顯鄉情

臺灣這個移民社會,許多俗諺都語地名有關,人不親土親,從這些俗諺中,其實透露出很多故鄉親情。當初先民來臺,就有「金門毋認同安,澎湖毋認唐山」或是「金門毋認同安,臺灣毋認唐山」說法,表面上是離鄉背井離棄祖業,其實卻是警語,提醒子弟將來切莫不認祖籍。但亦有「唐山過臺灣,血汗粒粒像飯丸」,感嘆向外開拓艱辛無奈。

對於臺灣各地氣候,則是有「基隆雨、滬尾風、臺北日、安平湧─雨濟,風大,日炎,湧猛」以及「淡水這號天,雨傘倚門邊」說法,算是貼切描述各地氣候特性。而祭典特色,另有「新港老虎,北港媽祖」俗諺,將新港虎爺與北港媽祖祭典相提並論。不過府城以及安平媽祖祭典亦相當有名,所以也有「府城迎媽祖─無旗(奇)不有」諺語,以及「安平迎媽祖,臺南伏地虎」說法。

至於不同地方特產,則是有「新竹出枇杷,東港出大蝦」俗諺。而新竹名產竹塹餅雖然有名,但卻是相當昂貴,所以有「無錢人囝,毋敢食汝竹塹餅」或是「啥乜命,敢食人竹塹餅」講法,甚至還有「卜行著行絲線嶺,卜食著食竹塹餅」說法,刻意拿林口鄉絲線嶺古道難以行走,來比擬有機會品嚐新竹竹塹餅相當不易。

臺灣各地通常都是宗族聚居,所以才有「鹿港施一半,社頭蕭了了」來描述彰化這兩地,分別是施與蕭兩姓為當地大戶人家。而彰化開發較早古稱「半縣」,在日本開始建設臺中前,臺灣發生民變動亂以及事後清剿,都要波及彰化,所以就有「順便打彰化」俗諺。

針對整個臺灣民情與社會脈動,則有「臺灣地,好袂過三代:頭代鹽薑醬醋,二代長衫拖土,三代當田賣租」或是「頭代油鹽醬醋,第二代長衫拖土,第三代夯扁擔走路。」之說;至於一窩蜂搶進,讓行業很快失去市場獲利空間,多以「臺灣沒三年的好光景」形容。至於「臺灣土快焦,臺灣查某快過跤」則是運用氣象徵候,描寫臺灣女性在開墾年代,男多女少容易改嫁社會現象。

臺灣與大陸中央政府關係,常因所派官員行為不當產生緊張,所以才拿「中國、中國花漉漉」形容吏治不清,讓百姓無從適從。而且還有「唐山出虎,臺灣出番」以及「唐山重地理,臺灣重喙嫷」說法來表達兩地矛盾與習性差異。

臺灣移民自私不團結,亦被內地嘲笑為「臺灣人放尿攪沙袂做堆。」但臺北人現實,則是以「臺北金龜,有食罔踞,無食著走過坵(區)」聞名,而臺北當地特種營業,則有「臺北彪,無錢著溜」撈錢威名。

不過臺灣到底是寶島,食米出口,才有「未行臺灣路,先食臺灣米」聲名遠播;而「臺灣錢淹跤目」更吸引著大量移民東渡黑水溝來臺。臺灣各地則在不同時代,分別有「一府二鹿三艋舺四月津」、「一府二鹿三新莊」以及「一府二笨三艋舺」各個不同繁榮排名說法。從這些俗諺中,您可理解臺灣多少呢?

作者為中華戰略學會研究員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

 

 

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