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黃埔精神走向鳳山精神!學者籲青年挺全民防衛 共建軍隊國家化信念與價值

Y’s Day「週三青年日」活動,19日以「告別黃埔神話,打造鳳山精神!台灣國軍的現代化課題」為題,探討黃埔百年與軍隊國家化問題。圖左至右:汪怡昕 陳俐甫 余宗基 周德望 張國城 董思齊。(台灣智庫提供)
Y’s Day「週三青年日」活動,19日以「告別黃埔神話,打造鳳山精神!台灣國軍的現代化課題」為題,探討黃埔百年與軍隊國家化問題。圖左至右:汪怡昕 陳俐甫 余宗基 周德望 張國城 董思齊。(台灣智庫提供)


今年適逢黃埔軍校建軍一百週年,早從去年開始,中共便不斷透過各種方式企圖搶奪黃埔建軍百年話語權,日前賴清德總統在陸軍官校(前身即黃埔軍校)校慶上表明,中華民國在哪裡,黃埔精神就在哪裡。而多位學者們今天(19日)也呼籲青年,黃埔軍校存在重要歷史角色,但現在更應該從軍隊國家化立場上,重新建構全體國軍的思想、信仰和力量,而青年們也可以透過積極參與全民防衛,實現軍隊國家化與鞏固國家安全。

由台灣公共策益、台灣智庫、台灣青年基金會、台灣教授協會、福和會、中央廣播電台、新頭殼、台灣公民人權聯盟、台灣勵志協會、亞洲政經與和平交流協會及US Taiwan Watch美國台灣觀測站、台灣青年法律人協會、Hello Taiwan等團體共同舉辦的Y’s Day「週三青年日」活動,19日以「告別黃埔神話,打造鳳山精神!台灣國軍的現代化課題」為題,探討黃埔百年與軍隊國家化問題。

主持人福和會青年部主任周德望於開場時首先表示,自己出身鳳山眷村,一直對「鳳山精神」和國軍議題非常有興趣。黃埔軍校過去有重要的歷史角色,但現在應該更新它在軍隊國家化的立場,跟上現代潮流,並滿足我們對軍校的期待。

盼黃埔精神跟上軍隊國家化潮流

身兼台灣公共策益召集人的台灣智庫副執行長董思齊表示,當代主權國家的特徵之一,就是「武力的獨斷行使」,而在民主國家,武力的正當性來源就是來自於人民,換言之就是軍隊是屬於國民的、是屬於國家的。從歷史來看,黃埔軍校建校之初,名為「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可見創建時確實是一支黨國私兵,直到1946年才因應軍隊國家化的要求,改稱「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也因此,最初所謂黃埔精神,其實就是要求軍人服從領袖個人意志、為黨犧牲,而非為人民及國家主權誓死拚命。

董思齊說,「如何從黨軍轉化成守護全體公民的重要支柱」是許多從威權邁向民主的國家,都曾面對的關鍵課題。當全球民主國家團結挺臺灣,希望遏制威權主義擴張的時刻,我們更應該以「維護國家主權」為核心,團結民心來對抗外在威脅,因為如果沒有主權,我們絕對無法享有人權、產權、或者其他民主公民的各種權利。


陸軍軍官學校(前黃埔軍校)日前舉辦一百週年校慶,賴清德總統特別前往主持校慶典禮。(總統府Flicker)

國家在哪裡、黃埔就在哪裡

最後董思齊指出,賴清德總統19日宣布「全民防衛」將成為臺灣的重點方向,而這也需要青年世代的參與和支持,配合公民社會與政界、學界及軍方共同合作,才能真正實現軍隊現代化及國家安全鞏固。青年朋友對國軍現代化和軍隊國家化的深刻了解,將增強臺灣社會的向心力,讓大家一起對抗中國的文攻武嚇,並且讓臺灣的安全和發展不斷前進。

國防大學政戰學院前院長余宗基將軍分享,軍人長年受部隊教育,強調思想扎根,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黃埔精神」。但是,臺灣的黃埔精神偏重強調抗日,其實只能代表部分陸軍,難以擴大解釋為所有軍人的共同語言。此外,黃埔精神不能停留在「抗日」,而應與時俱進,「國家在哪裡,黃埔精神就在哪裡」,重新建構全體國軍的思想、信仰和力量。

國際橋牌社製作人汪怡昕透露,對許多年輕軍人來說,「黃埔精神是情緒勒索」,因為絕大部分現役軍人已沒有「故國情懷」,卻被老學長傳說中的「黃埔精神」控制。臺灣已有超過70年沒有打仗,「黃埔精神」不曾被實戰更新,停留在八二三炮戰時期,難以令人信服。汪怡昕建議,應儘速引進外國軍校來臺設分校,製造競爭,讓優秀人才不再侷限於「黃埔精神」,而能有更多更好的選擇。

黃埔精神蘊含中華民國歷史迷思縮影

台北醫學大學通識中心副主任張國城直言,每回退役將領赴中參加黃埔校慶,社會就口誅筆伐,但「老學長」其實也是「黃埔神話」的受害者,「不是怪他們就能解決問題」。因為中華民國來臺的歷史,往往是統治者基於利益編造出來的,「黃埔精神」就是中華民國歷史「荒謬、迷思和錯覺」的縮影。我們應該積極促進轉型正義,認識真正的臺灣歷史,讓退役將領、現役軍人和每個臺灣人不再被錯假歷史蒙蔽誤導。

台灣教授協會會長陳俐甫說,「黃埔軍校和臺灣不是沒有關係,只是都很悲慘」,例如黃埔四期生柯遠芬,在二二八時殘暴對待臺灣人;黃埔五期生張慕陶「鎮壓二二八事件有功」,不堪回首。陳俐甫說,軍事教育應該回歸臺灣本位,正視鳳山、左營和六張犁等軍事訓練班的貢獻,培養融合多元族群的「臺灣精神」,這樣才能真正激發臺灣軍人的愛國心,徹底解決「不知為誰而戰,不知為何而戰」的問題。

延伸閱讀

台灣智庫-週三青年日

原始連結

更多中央廣播電臺新聞
面對中共統戰攻勢 融匯中華民國與台灣的不同情感記憶或為解方
北京舉行黃埔建校百年座談會 習近平致賀信
首戰即終戰是引戰?綠委:更適用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