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語媒體:奔馳寶馬並不關心國家利益

(德國之聲中文網)杜塞爾多夫出版的《經濟周刊》以“寶馬奔馳誠可貴,自由貿易價更高”為題,刊發評論指出,在圍繞歐盟對中國電動車提高關稅的爭議中,德國社會終於明白,寶馬奔馳等汽車廠商的利益與德國的國家利益並不一致。

作者注意到,就在歐盟公布對華關稅決定的前夕,科隆的德國經濟研究所(IW Köln)發布了一項調研結果:在接受調查的900余家工業企業中,超過80%認為對中國電動車加征關稅是“合理的”。

“超過80%的企業都支持被奔馳老板康林松(Ola Källenius)稱作‘貿易保護主義’的做法?超過80%的企業都結盟反對德國大眾、寶馬?這可能嗎?”

“顯然這是可能的。這項調研在方法上無可置疑,也揭示了一個普遍的謬誤:德國最重要的幾家大企業的利益和德國經濟的整體利益其實並不像看起來那般地一致。”

文章指出,汽車產業對德國來說固然極其重要,但是對大型車企高管有利的東西未必對德國產業總體有益。“在這個議題上,這些企業既不關心歐洲產業基地的國際競爭力,也不關心本土的就業崗位或者消費者利益。他們關心的是自己的全球業務及其中國部分。在那裡,他們仍然有著高額利潤,讓他們的資產負債表閃閃發光。而一旦中國政府祭出反制措施,這些在華利潤就會成為犧牲品。”

“近年來,歐盟的獨特性以及一大成功秘訣就是:和其他大國相比,歐盟多少還比較堅定地支持自由貿易的原則。歐盟應該保持這樣。但這也並不排除關稅手段,而且為了重新平衡被扭曲的市場競爭也必須這樣做。所以,世貿組織明確允許出於這種動機的關稅。總而言之,德國經濟界的大部分人都比某些被金錢利益蒙蔽雙眼的車企高管更能認清一個道理:支持自由貿易的人,也都支持對中國電動汽車征收(適度)關稅。”

瑞士《新蘇黎世報》以“貿易戰和科技限制:西方絕不能孤立北京”為題,刊發評論指出,歐美政界正試圖通過關稅、制裁等手段迫使跨國企業將其業務轉移出中國,從而切斷中國經濟的命脈,這樣的做法對全世界都會構成危險。

“如果西方繼續像現在這樣孤立中國,世界就有分裂的危險。曾經受益於全球化以及廉價中國產品的西方消費者將會因此付出代價,其結果就是生活水平大幅下滑。”

“而且,一個遭遇經濟重挫的中國也有可能做出欠缺仔細考慮的決策,比如軍事進攻。換而言之,一個經濟疲軟的中國比一個強大的中國更加危險。”

“所以,西方不應該不斷用新的關稅、制裁等手段把中國逼向牆角從而誘發全球貿易戰,而是應該有分寸地理性評估中國地政治經濟局勢,尤其應該加強和中國領導人的對話。”

“但這當然也不代表西方政界和經濟界就不應該正當地表達不滿。北京對俄羅斯侵烏戰爭的支持需要被明確指出,同樣需要明確指出的還有中國各地方政府普遍的對外資企業的歧視性做法。”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2024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