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語媒體:「想與中國打交道時得到重視,就不能只發出空洞的威脅」

(德國之聲中文網)德國《法蘭克福評論報》寫道:“如果中國與德國以及歐盟其它國家就歐盟宣布的對中國電動汽車征收懲罰性關稅進行談判,從而暫時避免一場令人擔憂的貿易戰,這對歐洲人來說將是初步成功。但從歐洲的角度來看,只有歐盟國家繼續齊心協力、堅持到底,談判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要讓北京停止通過過度生產補貼電動汽車而迫使其它國家的競爭對手退出市場,想實現這一目標並不容易——就像太陽能行業已經出現的情況。迄今為止,中國對美國、日本、土耳其和韓國封鎖其電動汽車市場的事實仍然不以為意。德國經濟部長哈貝克的一貫行為並不能表明這一戰略是對華關系所有領域的成功秘訣。因為這些領域實在太復雜了。”

《北巴伐利亞信使報》(Nordbayerischer Kurier)寫道:“近年來,當德國政府代表去北京時,總給人留下一種請求者的印象。哈貝克並沒有給人留下這樣的印象——盡管如此,他仍然取得了一些成就。”

《日報》寫道:“歐盟正計劃對(中國)尤其得益於國家補貼的電動汽車制造商征收高額關稅。那些沒有政府援助的創新制造商,則支付較低的進口關稅。哈貝克立即獲得了成功:中國在同一天同意與歐盟展開談判。如果你想在與中國打交道時得到重視,就不能只發出空洞的威脅,而必須制造談判的籌碼。關稅就是具體措施。歐盟委員會已經掌握了這一點。哈貝克也是如此。不幸的是,肖爾茨和德國汽車工業並不這麼認為。”

《施特勞賓日刊》(Straubinger Tagblatt)寫道:“盡管柏林反對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征收關稅附加費,但經濟部長哈貝克已明確表示,歐洲人不會在這個問題上產生分歧,德國和歐洲都希望避免一場只能帶來雙輸的關稅戰。然而,他們也不准備繼續接受中國的不公平補貼做法。這似乎給東道主(中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過,這也並不意味著中國領導人習近平會向歐洲人做出讓步。(就關稅問題進行)談判的結果仍然充滿各種可能性。也許中國只是在放煙霧彈,拖延時間。盡管如此,哈貝克傳達了這樣的信息:認真對待我們,我們將維護我們的利益。”

《經濟周刊》寫道:“歐盟委員會和中國政府目前達成的談判能否避免關稅沖突仍然完全懸而未決。無論如何,中國似乎不太可能全面廢除多年來為國內汽車行業建立的補貼制度。哈貝克也清楚地意識到這一點,這就是為什麼的確不合適現在就進行勝利的歡呼。”

“但是,也許有一天,6月的這些日子將被視為歐洲貿易政策的轉折點。從那時起,歐盟不再僅僅建設性地(以貿易協定的形式)利用其作為一個經濟集團的力量,而且還積極地利用其力量(彌補不公平的競爭劣勢)。這其中也存在一定的悖論,這是我們地緣經濟時代的標志之一:也許只有通過保護主義手段才能保護(某種程度上的)自由貿易秩序。”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2024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