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語媒體:習近平的中東和平計劃

(德國之聲中文網)柏林出版的《 每日鏡報》報道稱,中國黨和國家領導人習近平在中阿合作論壇發表的講話中,敦促國際社會盡快召開中東和平會議,為結束沖突付出努力。不過,習近平並未提及促成和平的具體措施。這篇題為《習近平的加沙和平計劃》的報道寫道:

“中國領導人的目的是,以美國抗衡者和替代力量的形象出現在中東。一些專家認為,中國完全有可能達到這一目標,因為在經歷了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的失敗之後,美國在中東的名譽已經大打折扣。雖然十月七日之後,美國一直努力重新在該地區重振旗鼓,但卻很難擺脫過去留下的陰影。

柏林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的克勞斯·宋(Claus Soong)表示:‘雖然中國很晚才開始嘗試擴大在中東的影響力,但這恰恰使中國有別於其他強國在中東沖突中的表現,賦予中國更大的可信度。’


以色列萊西曼大學的亞洲問題專家艾弗特曼( Gedaliah Afterman)也表示,中國很願意在國際舞台上扮演調停人及和平使者的角色。他表示,2023年3月,北京促成沙特和伊朗的相互靠攏,使中國在中東地區贏得了極高的威望。但相比之下,改善對以色列的關系,則不是北京的優先選項。”

報道指出,雖然中國在國際調停方面缺乏經驗,不過目前正在努力彌補這一欠缺。今年四月就曾在北京組織過法塔赫和哈馬斯之間的會談。

“就此,中華人民共和國也加入了促成巴勒斯坦團結、並以此作為巴勒斯坦建國基礎的阿拉伯國家行列之中。艾弗特曼表示,很明顯,法塔赫同哈馬斯的談判目前還處在起步階段,象征意義大於實質。

但在以哈沖突方面,情況則大不相同:早在去年十月的大屠殺行動發生之前,北京就曾表達過參與解決中東問題議程的意向。艾弗特曼表示,這在當時就很缺乏現實可行性,而十月七日之後,中國對以色列以及以色列發起的加沙行動一直持批評立場,因此現在中國參與中東和平進程已變得更無可能。”

對於中國黨和國家領導人就中東問題發出的和平呼籲,《日報》發表評論寫道:

“習近平的和平信號,既廉價,又有強烈的討好意味。畢竟中國已經有過在沙特阿拉伯和伊朗之間調停的成功經驗,如果中國真的有促成中東和平的意願,就應當付出強勁和嚴肅的努力,並明確表明立場。倘如如此,北京就不應當繼續簡單重復阿拉伯國家的說辭,一味批評以色列對平民的襲擊,而是也應當譴責哈馬斯去年十月七日對以色列發動的大屠殺,譴責綁架人質的行為。北京還應當敦促德黑蘭,勸阻哈馬斯和真主黨不要采取激進行動。然而,顯然是出於外交政治的算計,習近平並沒有這樣做,就像他也不願意批評普京侵略烏克蘭一樣。

中國在中東問題上的‘和平政策’,讓人不禁聯想起該國在烏克蘭問題上的所謂中立立場。不過,在俄烏戰爭方面,中國畢竟還曾拿出過一份‘和平計劃’,盡管這份計劃被普遍認為一邊倒向俄羅斯,而且沒有任何操作性可言。總而言之,如果中國確實想成為和平使者,那就應當放棄對台灣無休止的戰爭恐嚇。現在看來,中國既想充當和平使者,又想在戰爭中獲得經濟利益。”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 2024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