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上火怎麼辦?中醫食補助調理

【華人健康網記者洪毓琪/台北報導】夏日暑氣張,當心心肺上火!中醫師指出,高溫溽暑,民眾頻繁進出冷氣房,在冷熱交替下,不僅身體吃不消,更容易導致心火、肺火上身。建議除了找醫師依實證、虛證對症調理外,平時善用平和的食療、穴位按摩方式,也是不錯的保養方法。

心、肺上火怎麼辦?中醫食補助調理
心、肺上火怎麼辦?中醫食補助調理

心火上身怎解?實火、虛火調理方向大不同

葉濡端中醫師表示,以中醫五行的觀念來看,夏天屬火,火相應心。因此,當暑氣過旺時,就會連帶容易導致心火太旺。再加上中醫五臟的「心」,與現代的大腦也有關,當人體意識活動、思考頻繁,就容易勞心傷神,導致心火上身,讓人心情煩躁。一旦情緒起伏不穩定,更會衍生出失眠、睡不好覺、易作夢、精神萎靡、心悸等不適反應。

治療方面,中醫強調,必須依據體質的不同,分清楚心火究竟是「實火」、「虛火」釀禍,再來對症調理。以火熱上炎的實火來說,則講求清熱瀉火,建議可使用有清熱、降火的藥物。而心臟「虛火」者,則多是由心陰虛生熱所致,在調理上不建議使用過於降火的藥物,應從養心陰著手;並注意睡眠充足,避免過多繁瑣事務勞心傷神。

降心火這樣做!中醫平和藥膳+穴位按摩助緩解

除了解釋心火虛實的差異外,葉濡端中醫師也特別針對輕症患者,提出簡單好做,且藥性較平和的對症食療方,以及對應的調理穴位,提供給大家做為日常保養參考:

「蓮子百合湯」材料有去心蓮子15顆、百合15公克、紅棗3顆。
「蓮子百合湯」材料有去心蓮子15顆、百合15公克、紅棗3顆。

★蓮子百合湯

材料:去心蓮子15顆、百合15公克、紅棗3顆。

煮法:上述材料放入1000c.c.水中,煮滾後轉小火煮40分鐘,即可飲用。

作用:滋心陰、清心熱,適用心陰虛熱體質。

使用禁忌:腹瀉、感冒、經期不宜。

★燈心草茶

材料:燈心草3公克、甘草3公克。

煮法:上述材料放入1000c.c水中,煮滾後轉小火煮20分鐘,即可飲用。

作用:清心火,適用實火者。

使用禁忌:腹瀉、感冒、經期不宜。

【勞宮穴】

位置:在手掌心,第三掌骨下1吋處。

作用:適度按壓心包經的勞宮穴,有助清心熱、寧心安神、加速血液循環,強化心臟功能,改善胸悶、心痛等症狀。

方法:以大拇指深壓揉按30下,一日至少3次。

【少府穴】

位置:位於手掌面,第四、第五掌骨之間。

作用:適度刺激心經的少府穴,有助清心熱,改善心悸、心痛、失眠等問題。

方法:以大拇指深壓揉按30下,一日至少3次。

肺火從何而來?冷熱溫差致感冒是關鍵!

至於肺火又是從何而來?在肺的火熱表現,中醫多稱肺熱,葉濡端中醫師解釋,現代人依賴空調設備,尤其是,夏日炎熱之際,頻繁進出冷氣房。在冷熱溫差劇烈變化下,若又未適度做好保暖、及時增減衣物,就容易導致呼吸道疾病上身,在中醫指「病邪入肺」,此時熱氣容易閉鬱在肺部,產生肺熱的情形。

中醫理論中,肺是一個嬌嫩的器官,喜歡滋潤,但怕乾燥、火熱,因此肺受熱邪時,容易出現許多呼吸道與皮膚乾燥的表現,如咽乾、聲音沙啞、鼻腔乾燥、皮膚乾燥、面部粉刺、乾咳等症狀。

而肺火過旺問題在治療上,一樣必須依據體質的不同,先區分實火、虛火再來決定如何調理。一般來說,肺的「實火」多是因上呼吸道感染造成肺熱壅盛所致。此時,就需清肺降火,施以有助清熱解毒的用藥來調理。

至於肺的「虛火」則多為長期遭受慢性呼吸道疾病影響,或是感冒咳嗽太久,進而損傷肺陰,產生肺陰虛熱釀禍,常見症狀包括咽乾、乾咳等。由於此類患者屬於陰虛體質,因此,在調理上,應先從補陰著手,建議需養陰潤肺,而非直接降火氣,才能避免患者越調越虛!

降肺火有妙方!藥膳+穴位按摩助調理

除了解釋肺火的成因外,葉濡端中醫師也為有肺火困擾的輕症患者,提出藥性平和的對症食療方,以及對應的調理穴位,提供給大家做為日常保養參考:

「冰糖蓮藕茶」的材料有蓮藕一節、冰糖適量。
「冰糖蓮藕茶」的材料有蓮藕一節、冰糖適量。

★冰糖蓮藕茶

材料:蓮藕一節、冰糖適量。

煮法:

1.蓮藕外皮刷洗乾淨,連皮切片。

2.蓮藕加入清水1000ml,水滾後轉中小火煮約30分鐘。

3.最後加入冰糖,續煮5分鐘溶化即可。

作用:清肺熱。

使用禁忌:脾胃虛寒、腹瀉、感冒、經期不宜。

★冰糖銀耳湯

材料:白木耳20公克、冰糖適量。

煮法:

1.白木耳預先泡水1小時,泡好後剪成小片備用。

2.白木耳加入清水1000ml,水滾後轉中小火煮約40分鐘。

3.最後加入冰糖,續煮5分鐘溶化即可。

作用:能滋陰潤肺,適合陰虛體質食用。

使用禁忌:腹瀉、感冒。

【魚際穴】

位置:魚際穴位於手掌心、大拇指根部和手腕連線的中點。

作用:適度按壓屬於肺經的魚際穴,有清肺熱的作用。

方法:以大拇指深壓揉按30下,一日至少3次。

【醫師小叮嚀】:

葉濡端中醫師也提醒,倘若上火症狀嚴重,且影響日常生活時,切勿諱疾忌醫、誤信偏方;而應儘速尋求專業中醫師協助,釐清病因、對症治療,較有保障。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