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坦克》AI熱潮背後的排擠效應⋯傳產也要創新 台灣需要創造更多的中產階級

AI相關領域與半導體產業吸引了資本市場大部分的資金,甚至已經形成排擠效應。(照片來源/ 2024 Computex Taipei官網)

台北國際電腦展Computex在過去幾週掀起台灣社會討論的熱潮。

過去Computex往往帶動的是B2B或是B2C的線下熱潮,今年則由於國際晶片設計公司的CEO紛紛來台演講,強調人工智慧發展的重要性,加上一連串的媒體操作與華爾街股市的表現,也讓市井小民也陷入所謂的AI股狂潮。

但這對台灣產業經濟發展與結構穩定,究竟有無幫助,這是筆者這次要探討的議題。

AI與半導體吸引了台灣多數資金,產生排擠效果

這次電腦展因黃仁勳捲起的AI熱潮讓台灣瘋狂,其實早在去年9月,經過幾次拜訪電子五哥的機會,我早已嗅出了所有業者對於AI帶動硬體更新與供應鏈商機的期待。

這次的Computex,我傾向定位是一個寡占結構的競爭過程,凡是有規格的東西,就必須取得多數供應商的支持,從而促成一個具規模的規格同盟與網路外部性。

雖然台灣一向的策略是左右逢源,開放規格,但主流晶片設計公司希望引領行業發展的媒體公關戰爭,不但幫助自己取得供應商支持與終端系統產品業者的重視,也透過對股價的各種預期心理,牢牢綁住最終消費者對於該產品的偏好與心理依賴。

對於一個從2010年起操作台灣品牌發展計劃的我而言,這一切無非重新證明以終為始,搶攻供應鏈上下整合,以及透過媒體與資本市場推拉造勢的品牌總體戰略重要性。

但幾家歡喜幾家愁,以媒體與資本市場作為主戰場的副作用很大,因為它可能會造成一個國家生產資源配置的過度集中或傾斜。

從去年第三季開始一直到現在,AI相關領域與半導體產業吸引了台灣資本市場大部分的資金,相對排擠本來就需要資金以因應景氣波動的傳統產業。既然資本市場產生了傾斜,透過媒體的渲染,就會進一步造成勞動就業市場,甚至是教育市場的傾斜。過去被大家所批評的人才短缺問題,不僅是量的問題,如今還有分配問題。

我在2015年的就曾經接受媒體訪問,公開指出半導體業所需要的人才若不善加引入國際活水,恐怕會使得台灣教育與技術人才分配更加不均。經過了8、9年,這些狀況只有更加嚴重,如果執政當局不謹慎思考並提出解決之道,台灣經濟隱憂恐怕會更大。

過去這兩三年來,我一直強調矩陣創新的重要性,但這段時間來大家並不以為意,認為觀念雖然沒有什麼不好,但是首先得先看歐美主流業者是否有產品規格的創新驅動,其次是認為反正台灣傳統產業供應鏈很穩定,等新產品問世了,有商機了,到時候再說。

這樣的想法就是溫水煮青蛙,首先忘了中國對產品規格的創新驅動可能比我們快,第二是忘了對方供應鏈生意不會給台商做了,第三是當我們還沈迷在晶片技術發展的美夢時,都忘了台灣的傳統產業既做不到中國生意,也做不到歐美生意,人才又被半導體業搶得差不多,一但二代也不接班,除了少數半導體設備,建廠,與化學原料供應鏈之外,怎能期待未來還有什麼傳產支持科技產業發展的基礎與機會?

傳產也需要創新,政府應多加補助

前面幾次專欄我曾經講過打破價格帶的重要性,傳統產業光是數位轉型與淨零轉型,同樣會面對相同的問題,也就是並沒有創造什麼新的價值,大同電鍋還是大同電鍋,不會因為大同公司搞了數位化與低碳化,電鍋就能翻兩倍價錢。

而很多人會問,那突破的做法是什麼? 回到大同電鍋的例子,如果這些終端產品業者能夠多主動推出一些創新產品,或能帶動傳產業者新一波的商機,也能夠製造晶片與半導體業者的機會,AI或許也能派上用場。因此沒有理由只有電子五哥可以做AIPC或AI手機,而傳產家電或其他業者不能夠整合電子資訊與AI功能而提升價值。

重點是傳產業者不敢,或者說是業者認為以自己的品牌價值,不足以成為國際主流而創造足以回收其投入的資源,此時政府就應該以策略性的創新研發獎補助政策,多一點在終端與系統產品上,甚至是協助傳產業者策略性併購國際上的較大品牌或通路,這樣也許才能有機會讓晶片實力不只是在筆電與手機上,更大運用在別的領域。

同樣的,拓展國際市場與經貿外交,也不是一昧地打所謂晶片外交,要能夠使台廠系統產品海外輸出能夠並進,才能夠真正收到效果。

台灣需要創造更多的中產階級

我從2006年回台灣以來,當時的經濟部就一直在討論產業結構調整與升級,但其調整與升級的主要精神其實要的是均衡與永續,而不是集中與曝險。我很擔心長此以往,半導體會讓台灣產業結構變成頭重腳輕而失去平衡。這讓我想到,幾千年前,希臘的亞里斯多德的名言至今仍然適用:

「那些擁有超多好運、力量、財富、朋友等特質的人,既不想屈服於統治,也不想了解如何統治,....。另外那些非常欠缺這些特質的人,則是太卑躬屈膝.....。其結果不是自由人的城邦,而是奴隸與主人的城邦,奴隸充滿嫉妒,主人高傲輕蔑...。 所以,顯然在一座城邦裡,最好的夥伴關係是由介於富人與窮人之間的中產階級來運作,而且這些中產階級有一大群人,可能比另外兩群人加起來更強大,或者至少比任一群人更強大,因此有機會建立一個運作良好的政體。」

台灣需要更均衡與協作的產業結構,維持既有的中產階級,並且創造更多的中產階級,這樣的台灣社會,行行出狀元,或許會更對我們的未來子孫有交代。

(原始連結)

更多信傳媒報導
國土計畫法2025上路…藍綠立委都發出暫緩聲 地方在焦慮什麼?
讓太陽能板不與植物搶陽光!陽明交大孟心飛教授分享「有機太陽光電裝置」
父母的愛卻成為孩子的利刃 家長先學習看到孩子的長處 且說出孩子的10個優點

看更多相關新聞
輝達執行長黃仁勳高呼:台灣主權AI投資動起來
輝達每年成長逾千億美元 黃仁勳:大部分在台灣生產
AI、量子、太空領域 台捷深化合作
創新又勤奮 微軟總裁相中波蘭有潛力成為AI山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