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不起名字?醫師說,你可能只是沒睡夠

明明才到中年,就常常想不起朋友名字?別擔心,你可能不是得了失智症,只是一開工後忙著加班,導致沒睡夠。醫生指出,現在睡眠檢測科技已進步到AIoT階段,不管你是屬於睡不長、還是愈睡愈累的失眠類型,都能加速揪出正確病因。

與學生談笑間,卻突然想不起對方名字,一位50多歲教授記憶力異常衰退,以為自己罹患失智症,忙至醫院求診。醫師認為60歲以下失智症的機率不大,於是開立居家睡眠檢測裝置,讓病人回家檢測睡眠狀況。

一測之下,謎底揭曉,竟然是「呼吸中止症」惹的禍。睡覺時,呼吸不到空氣,大腦長期缺氧才導致記憶力衰退。

發現問題根源,才能對症下藥,而精準檢測,就是實踐精準醫療的第一步。

睡眠和健康息息相關,長期睡眠不足容易導致肥胖、糖尿病、高血壓和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失眠更是現代常見文明病之一,據健保署統計,2019年台灣主診斷為失眠的人數高達78萬人。

除了病人主觀感受 睡眠檢測提供客觀的生理數據

睡眠障礙門診的診間,常聽到病人抱怨「睡不好」「睡醒後更疲累」。但,半夢半醒間,病人也不知道自己的實際睡眠狀況,例如:入睡時間長度、夜間醒來次數等,因此,醫師問診多半得到病人的主觀感受,難以準確地判斷疾病與病因。

若想掌握實際睡眠狀況,病人就必須接受睡眠檢測,透過儀器測量出腦波、血氧、睡姿等生理數據,來協助判斷睡眠障礙的種類。畢竟,症狀不同,治療方式自然也不同。

傳統檢測兩大痛點:需在醫院過夜、裝置過多

傳統的睡眠檢測受限於複雜的醫療器材設備,只能在醫院的睡眠中心檢測。病人要排隊等待受測,短則等兩、三個月,長也可能要半年才有空床位。

檢測當天,病人要在醫院住一晚,還會被貼上多種生理監測儀器,以便蒐集完整的生理數據,包含腦波圖、眼動圖、下顎肌電圖、心電圖、睡姿監測等。北榮神經內科醫師傅中玲補充,若是失智症長輩要受測,還需要一名家屬陪同,耗時間又耗人力。

對於本來就有睡眠障礙的病人來說,換到醫院睡,身上又貼一堆線路,「他會睡得更不好,」睡眠醫學專家、台北榮總醫療人工智慧發展中心副主任楊智傑說道。

2013年,楊智傑發現環境與器材會影響檢測結果,於是他便萌生睡眠檢測「居家化」的想法,希望能解決臨床痛點。

睡眠醫學專家、台北榮總醫療人工智慧發展中心副主任楊智傑。黃菁慧攝
睡眠醫學專家、台北榮總醫療人工智慧發展中心副主任楊智傑。黃菁慧攝

在AIoT助攻下 簡化睡眠檢測流程

隨著資通訊技術快速發展,醫界颳起智慧醫療旋風,醫院積極將AIoT智慧聯網技術導入醫學場域,透過新興醫材與資料數據,協助醫師精準診斷。

2020年,在數位醫療的潮流中,楊智傑接下國科會計畫,帶領台北榮總與陽明交大團隊(簡稱榮陽團隊),攜手中華電信,研發居家睡眠檢測平台。

兩年半以後,2022年8月居家睡眠檢測平台正式落地,讓病人可在家中檢測睡眠狀況。該睡眠檢測平台兼具準確度與方便性,獲得第18屆國家新創獎肯定。

三步驟流程 精準判斷睡眠障礙種類

此居家睡眠檢測平台包含三大部分:睡眠量表、心電圖和血氧濃度。第一步會先藉著問卷,來區分患者是失眠或呼吸中止症。傳統的匹茲堡睡眠品質量表(The 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 PSQI)採計分制,分數多寡代表「有無」睡眠障礙,大於6分就代表有睡眠障礙。但現在有了醫院睡眠中心的大數據和儀器追蹤診斷結果,便可區分病患的睡眠障礙「種類」是失眠,還是呼吸中止症。

若問卷結果顯示病人是失眠問題,可配戴智慧手環,來偵測心電訊號,藉由晚上心跳呼吸的變化可以回推出腦波資料,以得知睡眠效率和睡眠狀況。睡眠分析結果可以讓醫師更精準地開立處方。入睡困難的病人可以服用藥效快、但不持久的藥物,相對的,藥效慢但作用時間長的藥物則可用來延長睡眠時間。

若病人是呼吸中止症,則可配戴血氧計,AI演算法能將血氧數據回推,算出每晚呼吸暫停和淺呼吸的次數,進而得知病患呼吸中止症的嚴重程度,以決定合適的治療方式。

楊智傑帶領台北榮總與陽明交大團隊,攜手中華電信,研發居家睡眠檢測平台。黃菁慧攝
楊智傑帶領台北榮總與陽明交大團隊,攜手中華電信,研發居家睡眠檢測平台。黃菁慧攝

居家化兩大挑戰 硬體整合與資料傳輸

除了軟體使用AI建立模型,來推算數據協助判斷病情,居家檢測的硬體裝置也需考量訊號穩定度與舒適性。中華電信研究院智慧醫療副總監李彥良表示,各種醫材有不同規格,硬體整合是睡眠檢測一大挑戰。

以血氧機為例,一開始採用指尖式血氧計,但有受試者反映指頭夾著血氧計會影響睡眠品質,因此改採指套式血氧計,將血氧計綁在手腕,降低手指被施壓的不適感。

而智慧手環部分,最廣為人知的Apple Watch雖能檢測心電數據,但它的硬體設備並未通過台灣的醫材認證,因此,研發團隊只好另覓其他合規的穿戴裝置。

選定裝置後,傳送過程也是一大挑戰。蒐集到的生理訊號必須被快速完整地傳送到雲端,且考量到資訊安全問題,病人個資和生理資料必須分離儲存,並透過加密管道進行資料傳輸,以確保個資不外洩。

目前居家檢測平台的應用程式已開發出Android和ios兩種版本,並已上架可供民眾下載使用,但只會得到輕、中、重三種程度的初步檢測結果,若要更詳細的分析與診斷,仍須到台北榮總掛號就診。

從醫療跨度到健康照護 跟上預防醫學新趨勢

不是每個人都有鼻過敏問題,也不是人人都有高血壓問題,需要量測血壓,但我們每天都需要睡眠,睡眠其實是健康照護的範疇之一。楊智傑期待,未來居家睡眠檢測平台能從醫院,全面跨入居家健康照護領域,讓民眾在藥局或電信通路即可租借使用,不需大費周章到睡眠中心檢測,不僅節省時間,也能讓醫療資源做更有效的分配。

李彥良透露,目前中華電信正跟健康管理中心洽談合作,未來可望將睡眠檢測納入健檢項目,幫助民眾更全面掌握身心健康狀況,突破這世代的失眠困局。

加入遠見雜誌LINE好友,接收更多好文章!

看更多遠見雜誌文章:
台灣年吃10億顆安眠藥?!專家指除吞藥還有這招
50後如何天天睡好、心情好?林煜軒醫師:每天寫日記、做漸進式肌肉放鬆練習,可防失眠和憂鬱
睡眠、運動、飲食:小心三個不足,讓你變成「健康貧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