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隔壁就是工業區!被工廠包圍的高雄,為何「趕走」石化業這麼難?
管線是工廠的一部分,被石化廠「包圍」的高雄市,石化產業該何去何從?
一般人走出家門300公尺,可能會經過不止一間小七,但同樣的距離,家住高雄大社的居民則會碰上百噸丙烯儲槽。不當的工業、住宅區規劃,讓大社人的健康及安全飽受威脅,也讓整個高雄持續被工業區及管線包圍。
高雄是全台僅次於六輕之外的第二大石化重鎮。從中油大林煉油廠產出及自國外進口的石油腦,經過中油四輕、新三輕煉製為石化原料,接著再藉管線將原料送往各工業區。
高雄無法割捨的經濟命脈
種種上下游供應鏈,為高雄、以至全台創造兆元產值。去年全台石化業產值約2兆新台幣,其中高雄就貢獻8340億,約佔全台總產值的4成。而根據工業局所握有的業者資料中,全台39家石化業者中,就有29家在高雄市不同工業區設廠。
這29家石化廠的年產值,佔高雄市全年製造業產值的3分之1,讓石化業儼然是高雄無法割捨的經濟命脈。
市區周圍的大小工業區,是命脈的具體縮影,廠商為了在不同工業區間傳送原料,多築以地下管線運輸。而5年前的肇事管線,即是位於大社工業區的李長榮化工,為了自中油前鎮儲運所進口石化原料所建。
管線只是結果,癥結仍在大社。前高雄市長陳菊當年雖承諾要將所有工業管線遷出高雄市,但在工業區位維持現狀的前提下,就算遷走管線,業者還是會用更危險的槽車來運料。也因此,在眾所矚目的「江菊會」上,陳菊也和前行政院長江宜樺達成共識,要在2018年將大社降編為低污染、無煙囪的乙種工業區。
前高雄市長陳菊(中右)曾和前行政院長江宜樺(中左)達成共識,要在2018年將大社降編為低污染、無煙囪的乙種工業區。圖為兩人在氣爆後視察災情。(資料照,余志偉攝)
大社工業區降編是芭樂票?
但這項承諾跳票了,直到今日,至少7條管線,還是持續將原料運往大社,工業區內的煙囪依然運轉如昔。
這樣的景象,看在大社居民眼裡十分不是滋味。
工業區近在咫尺,大社居民何時才能討回一個沒有工廠的社區?(尹俞歡攝)
1993年,大社工業區內工廠發生嚴重廢氣外洩事件,經濟部到地方開協調會,為了弭平民怨,承諾工業區要在2017年隨中油五輕一起遷移。1998年,當時的高雄縣政府在第三次通盤檢討大社都市計畫時,在附帶條件裡規定工業區內的廠商要在2018年前遷廠,當地再依法變更為乙種工業區。
隨著民眾、業者各自回歸日常,承諾在地方上逐漸被淡忘。當年還不更事的少年,根本不知2018年將是大社告別工業區的轉捩點。而政府也任由這樣的遺忘橫行,去年8月針對降編案開小組會議,甚至沒有通知大社居民到場表示意見。
完整閱讀高雄氣爆5周年專題:地底危機
從地方長輩口中得知政府25年前的降編承諾後,家住大社的吳同峰,與其他慢跑同好在跑步時聊起這件事。回家後,幾個人透過網路接上線,決定組成大社環境守護聯盟,向政府討回一個沒有工廠的社區。
當居民意識到工業區就在家旁邊,才知道原來自己一直與危險共存。大社居民江文洪說,氣爆前根本不知石化原料有哪些,直到去年因降編問題研究工業區,才發現多年來自家與氣爆肇因丙烯只隔一道防爆牆,一旦出事,根本不知該往哪逃。
住家與石化廠僅有一牆之隔,大社居民憂心,一旦出事,根本不知該往哪逃。(尹俞歡攝)
工安之外,工業區的污染也讓居民受不了。大社居民陳凱婷笑說,過去卸妝時看到化妝棉上黑一片、還以為是卸得很乾淨,沒想到可能跟家住工業區附近有關。而當她為了了解石化工業區開始翻找資料,才知道原來石化工廠會帶來丁二烯、苯等致癌物,外國研究也發現石化廠排放物質可能導致孩童自閉症。
成大針對工業區附近居民所做的健康風險評估報告也指出,大社工業區附近10公里內的孩童致癌風險超標百倍,一般人的致癌風險也超標數十倍至百倍不等。
越是意識到不安全,越是想掙脫現狀。去年底聯盟自發參加反空污大遊行,並發起靜坐,向市府陳情,今年市府終於做成降乙編決議、送內政部審查。然而越是接近降編,居民也開始遇到越多反對聲浪。
高雄市府今年已做成大社工業區降乙編決議,但仍遭遇許多反對聲浪。圖為大社居民與環團前往營建署抗議,爭取大社工業區轉型。(資料照,盧逸峰攝)
面臨關廠 工業區業者有話說
工業區降編,首當其衝就是在區內設廠的業者。「我們之前沒意識到這件事的嚴重性,」石化公會理事長、同時也是大連化工總經理的林福伸說,當年政府為回應民眾抗議做出遷廠決議,但都市計畫修訂時僅將降編放在附帶決議,加上落日期限長、又是跟中油五輕遷廠連動,導致業者並未提早因應。
若大社按高雄市府決議降為乙種工業區,則目前11家在區內設廠的石化業者都將不符合地目使用,可能得關廠。公會因此主打經濟牌,出具資料指大社年產值900億新台幣,產品供應6成內需市場,是重要塑橡膠及纖維等原料來源,若確定必須因此關廠,則900億產值將歸零,產品供應也將斷鏈。
大社工業區勞工4月中上街遊行時,也指降編將讓工廠無法經營,4000多名員工都將失業。
若大社按高雄市府決議降為乙種工業區,則目前11家在區內設廠的石化業者都將不符合地目使用,可能得關廠。(尹俞歡攝)
至於居民在意的健康、工安問題,林福伸表示,若有污染,區內6、7成住大社的員工一定第一個抗議,但「最清楚狀況的人、反而就沒這種聲音。」
他說,業者一直在提升工安及環保水準,台灣廠標準已比他國更嚴格。他也直言,石化工安問題很難完全杜絕、就像人還是會感冒一樣,大家卻一直用過去石化業的表現來質疑,沒看到業者已經比以前盡力很多。
而工業區與住宅毗鄰的荒謬,林福伸也認為責任不在業者。他說,早年是工業區先開發,後來周邊房子才越蓋越多。李長榮化工環境風險管理處協理范光復也說,大社工業區開發時本是做為石化專區,周遭後來卻出現住宅區,顯示都市計畫沒有長期規劃。
工廠遷往大林蒲是可行之道嗎?
為了解決大社降編爭議,經濟部正計畫推動循環專區試點暨新材料循環產業園區計畫,預計花600億安排大林蒲地區居民遷村,2028年在當地設立210公頃產業用地,做為新的石化聚落據點,未來大社廠商有望優先遷往大林蒲。
然而,政府的美意,業者卻不一定領情。「政府以為設好園區大家就會遷過去,沒有站在我們的立場思考,」林福伸說,石化廠資本、技術密集,蓋新廠投資高,加上大林蒲遷村時程未定、園區規劃架構不明,就算有新園區可進駐,業者也還要視當地的投資條件再評估。
他也說,台灣簽的FTA不多,產品出口到哪都要關稅,以大社7、8成產品都是外銷而言,投資台灣沒有競爭力,東南亞的投資條件可能還更好。
范光復則認為,若未來政府無法貫徹都市規劃,則無論大社遷到哪、問題都會不斷重複發生。
業者覺得委屈,但對於平日承受石化風險的高雄人來說,降編是扭轉脆弱現狀的最佳契機。
高雄市副市長李四川受訪時指出,若中央要把大社從降乙編改為甲編,也就是現有廠區維持營運如常,業者必須提出改善空污排放、或升級污染防治設備的計畫;而日後就算廠區要遷往大林蒲,也必須符合循環經濟的要求,不能直接「平移」。
「有業者恐嚇說要出走,但出走這麼簡單嗎?」李四川說,高雄歡迎石化業者投資,也希望業者帶來產業及工作機會,但工廠不該有污染,也不能威脅勞工安全。
高雄市副市長李四川指出,高雄歡迎石化業者投資,也希望業者帶來產業及工作機會,但工廠不該有污染,也不能威脅勞工安全。(蔡親傑攝)
李四川也說,去年到任高雄市後,林園工業區2個月就發生4次工安意外,可見石化產業工安問題嚴重,中央、地方都需要嚴加管理。
別讓少數人的成就建立於多數人的犧牲上
「高雄的石化業者,應該自問:高雄未來30年會變成什麼樣的城市?石化業在其中扮演什麼角色?市民們在意什麼?」科技與社會研究學會理事長、高雄科大造船及海洋工程系副教授洪文玲說,當台灣人希望未來10、20年能住在更安全、低污染的環境,企業就該以更先進的標準自我要求,才能成為社會的一份子。
不少大社居民說,過去都以為工業區在家旁邊很正常,直到離開家鄉,才發現原來別人家旁邊都沒有。工廠、管線與民宅為伍的荒謬已延續將近半世紀,當居民已明確表態不想再與工廠及管線為伍下一個30年,如何在此時扭轉現狀,不讓少數人的成就繼續建立於多數人的犧牲上,考驗政府及業者的智慧。
完整閱讀高雄氣爆5周年專題:地底危機
更多風傳媒報導
相關報導》 高雄氣爆5年後,城市變得安全了嗎?穿梭在你家地底的管線,還有這些漏洞沒補好
相關報導》 你知道你家地底有多少管線嗎?高雄氣爆後,政府和業者還有多少事沒告訴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