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快評】烏克蘭新動員法背後的兩難與省思

◎李俊毅

烏克蘭4月通過若干與動員有關的法律。總統澤倫斯基4月3日簽署法案,將役齡由27歲下修至25歲;烏國國會11日通過另一部法案,精簡軍事註冊與動員的流程,正待總統簽字。該法案要求此前免役的人士接受複查;允許地方徵兵中心向法院提出訴訟,禁止未回應徵兵的役男駕車;以及要求18至60歲男子在邊境或申請護照時,須出示向軍方註冊的文件。但備受關注的允許戰場士兵復員或解除動員之條文,則在最後關頭被移除。

這些法案歷經數月的爭論方獲通過,凸顯烏國面對戰爭的幾項困境。首先是兵源不足的問題。去年12月,澤倫斯基曾表示該國尚需動員50萬名士兵,其後雖表示該數字高估,但因事涉機密,烏國未提供精準數字。此次烏國下修役齡,據估可增加約5萬兵力,以維持前線部隊的運作。然而烏國亦無法大量徵集士兵,例如一次徵召法定的18歲以上男子,因為此舉將衝擊已然脆弱的經濟,也可能影響整個世代的人口結構;且在軍備與彈藥不足下,大量動員亦無濟於事。將役齡下修至25歲,是不得不的權宜之舉。

其次是公平性問題。當前烏國含國土守備與警察等在內,約有100萬人服役。與此同時,烏國在戰爭爆發後,雖禁止60歲以下男子出境,但2022年2月至2023年11月間,仍有近2萬人非法出境以躲避徵召,另有2.1萬餘人因躲避兵役而遭查緝。這反映烏國民眾雖然普遍支持抗戰,但並非所有人都接受以從軍的方式支持國家,並涉及複雜的家庭與個人信念考量。因此,以法律強化動員是必要的,但成效有待觀察。

最後是部隊休整問題。自戰爭爆發以來,烏國已有許多士兵在戰場上超過2年,甚至有士兵須帶傷執行任務。讓士兵休假甚至復員,對士氣的維持與個人的身心健康而言皆屬必要,該國乃有讓服役36個月的士兵復員的呼聲。然而,面對俄國的消耗戰,烏國也必須確保前線有足夠且具經驗的部隊。此次相關法案未對此立法,引起不少軍民的失望,而烏國國防部僅能以事關重大,須衡酌後另以法律訂定相關規範之方式回應。

烏克蘭的經驗顯示,動員是高度複雜的問題,且常常是不受歡迎的。當前臺灣對於全民防衛韌性的討論,多聚焦於民眾支持國防事務與戰時參戰的意願;這反映當下的政策需求與社會氛圍。惟決策者、相關單位,與社會大眾應理解與接受,與動員有關的課題,可能沒有令各方滿意的解決之道,而必須做出困難的決定與取捨。(作者為國防院國家安全研究所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