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快評】通信器材武器化 新戰爭手段攻防添變數

◎蘇紫雲

衝突不斷的中東區域日前出現新攻擊手段,黎巴嫩真主黨遭到微型炸彈的群組式集體攻擊,主要幹部與核心兵力幾乎無一倖免,造成有生戰力嚴重損失,而對手使用的攻擊載具則是呼叫器,此雖為前一世代個人通信工具,但由於呼叫器僅具被動接收訊息特性,不會暴露位置而獲得真主黨大量採用,卻在情報攻防戰中成為反反情報戰攻勢武器。

事實上,個人通信器材武器化始於1996年,當年4月早春的夜空中,一架俄軍A50預警機在空中盤旋,進行電磁信號檢核,瞬間鎖定衛星電話發信位置,旋即召來2架攻擊機以導引彈藥發動攻擊,成功狙殺車臣反抗軍領袖杜達耶夫,成為首次以無線通訊器材對個人目標攻擊的案例。同年,以色列更進一步使用行動電話為武器,成功以內藏炸藥的手機刺殺哈馬斯的炸彈設計師阿亞什。這都是在90年代個人無線通信開始普及的時期,隨著技術的進步,也引起各國情報單位注意,並加以運用作為信號攔截、通信譯文、位置測定等反情報運用。相對地,非國家的武裝團體則作為炸彈引爆工具,在二次波灣戰爭、各區域的即造爆裂物(IED)或炸彈攻擊事件中,都有以手機或呼叫器作為遠距電子引爆器的案例,盟軍除加強排雷、防爆車保護外,車隊編制也增列通信干擾車,以遮斷手機信號,避免遠距引爆,此皆為民用通信器材武器化的早期攻防。

而在21世紀的今日,呼叫器系統由於不發射訊號可避免暴露位置,且收訊頻段為450、900MHZ 的低頻波長,具有遠距且收訊盲區較小的優點,且發射機組價格低廉,因此雖已退出主流通信市場,仍成為特業單位的最愛,可在特定區域自行架設發射機臺,傳遞文字訊息遂行指揮管制的基本C2作業。然而,在缺乏深層電子技術支援情況下,此種一廂情願的信任,也被對手充分運用。真主黨為建置「安全」的通信指揮系統,因此批量購入呼叫器,而對手情報單位則在供應鏈階段進行改裝,由公開資料研判,包括改寫呼叫器內部韌體置入啟爆內碼、將微量炸藥隱藏於電池或電容器,以逃避目視檢測。同時以駭侵方式,或人工情報方式取得內部通訊號碼,以精準的「點名」方式發動集體攻擊。

此次呼叫器攻擊事件,同時結合高科技手段及古老情報智慧,也就是將計就計的反間手段,原本居於科技弱勢的真主黨,想利用不對稱手段建構通信系統,卻反遭對手所用,創下電子戰「軟硬雙殺」的經典戰例,同時也開啟了電磁空間、網路空間、物理空間,乃至心理空間打擊的「多領域作戰」示範,甚至裝備供應鏈的安全維護,都可成為未來戰爭樣態及防衛規劃的重要參考座標。

(作者為國防院國防戰略與資源研究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