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完整的家,一定要父、母、小孩,這樣的組合嗎?

Photo:shutterstock/達志
Photo:shutterstock/達志

作者:南琦(未來Family專欄作家)

如果你有「想要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家」這樣的想法,請好好思考,這會對你到底帶來多大破壞性影響。

在想給家人完整的家之前,請先問自己是否擁有這樣的條件,是否被自己定義的「完整」所困住。

有時候我會聽到陷於家庭問題與困境中的個案們告訴我,「想要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家」,這句話聽來很冠冕堂皇,不過卻常常出自於內在並不完整的人的嘴裡。

會開始出現家不夠完整的危機感時,早就發現了自己或家人的種種問題,如果無法嘗試處理問題,或者認為自己沒有能力解決問題,那麼就會來上這樣欲蓋彌彰的話:「難道想維持一個家的完整有錯嗎﹖我付出了這麼多不就是為了這個家?」然後就可以給自己一個安全的說法,繼續淡化與麻木,直到無法再忽視問題為止。

「完整的家」這個迷思

很可惜的是,有些問題並不是自己努力就可以解決,更多的問題不是拿來解決,而是拿來適應,轉化,或者放下,不是我們想解決、就能解決得了,每個家人都有獨立意識,當家人各自有所決定或行動時,能得到我們的祝福嗎,還是因為自己想要一個完整的家的想望破滅,忿忿地詛咒家人的背叛?

有個太太在婚姻中精疲力盡,她做了許多事情,包括可以努力跟勉強自己努力的部分,但還是無法修復和先生的關係。這幾年兩人就是同一屋簷下的室友,甚至連打招呼都說不上了,但她不願好好處理清楚,抱著模糊曖昧的拖拉戰術,將主導權交給對方(因為是先生對不起自己的),誰先走誰就輸,誰就理虧。

然後她告訴我的理由是,要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家。

到底是真的想為孩子好,還是你覺得要有孩子的家才是家?如果真的為了孩子好,一個在爭執或冷漠氣氛中長大的孩子會好嗎?你說孩子要選一個並不溫暖的家,還是他寧可擺脫這種慢性折磨呢。

我幾乎可以預估這樣的孩子,只要滿18歲就急急離家,離家之後若沒要緊事就不會想回家,逢年過節就義務性的回來,但回來後就跟活死人沒兩樣,不是滑手機就是忙著去找朋友,有回來跟沒回來一樣,就像這個婚姻,有,跟沒有一樣。然後他會對親密關係感到恐懼,或者缺乏良好經驗而跌跌撞撞,不是跟你說他不想結婚,就是說不想生小孩。

然後我接著遇到接下來的故事。

一個對感情過度期待、婚姻問題重重的女人,將她在感情中的挫折歸因於「因為我過去沒有一個完整的家~」。

我告訴她,如果妳現在才20歲,是很有資格這麼說,但妳現在已經30多歲,到了40歲、50歲時就沒有資格再這麼說了,因為妳有這麼多時間可以做些什麼,但妳還在怪罪於自己原來的家。

「完整的家」這個迷思,到底要困住我們多久﹖你所以為完整的家,要有父、母、小孩,這個組合才算數嗎﹖

醒醒吧,這樣的家庭會愈來愈少,就這幾年的主計處統計來看,仍大約維持每100對夫妻中就有42對離婚這樣的比例。

將這數字拿到各國去比較,會發現這是一個世界趨勢,在性別愈平等、經濟愈獨立的國家中,離婚率自然也高,所以一個家,有可能是各種組合:老老相依的家,養護機構的家,志同道合的好友組成的聯合公寓,一個人的家,以及偶而來插花住個幾天的孩子。

台灣性別平等指數已經是亞洲第一,你的家庭觀念跟得上嗎﹖(此資料主計處引用聯合國開發計畫署研究),你仍舊執著於非得有另一伴與孩子,才是個家嗎﹖

這個看似完整但不堅固,徒具空殼、必須是婚姻制度下的家,結果怨嘆孩子不在身邊,老公(老婆)不體貼,家人都不陪自己,這樣的你,比沒有家人更悲哀。

更多未來Family文章>>情緒困擾多跟家人有關,請讓家人參與你的內心,讓他們也能理解你的困難

更多Yahoo論壇文章
新國會新氣象 梳理未來立法院走向
功虧一簣或變法圖強?國民黨如何成功改革
蜜雪兒・歐巴馬:請寫下屬於自己的故事,聆聽自己的聲音
黃禍與中國威脅論
職場劈腿情非得已 因為追求更好的自己

今日推薦影音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