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痛狂吃止痛藥!7旬嬤連「瓶蓋都擰不開」就醫才知類風濕性關節炎

記者簡浩正/台北報導

石孟潔提醒,適當治療可緩解類風濕性關節炎所引起的疼痛和僵硬並有效避免關節變形。(圖/石孟潔醫師提供)
石孟潔提醒,適當治療可緩解類風濕性關節炎所引起的疼痛和僵硬並有效避免關節變形。(圖/石孟潔醫師提供)

一位70歲的林姓阿嬤(化名)每天早上起床時總會感到雙手手指關節僵硬腫脹疼痛,也沒辦法擰瓶蓋、擰毛巾、提重物時都會感到極度不適,長期依賴消炎止痛藥緩解,但症狀仍反覆持續一年多,就醫才發現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RA),且手指關節已經變形。後經就醫採生物製劑治療後,疼痛感大幅緩解,找回生活品質。

高雄榮總過敏免疫風濕科醫師石孟潔指出,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慢性自體免疫疾病。患者的免疫系統會誤攻擊身體組織,尤其在關節滑膜處,因此造成關節發炎、腫脹和疼痛,嚴重可能導致關節變形及功能上的障礙。許多患者會以止痛藥來緩解長期的關節疼痛,卻忽略可能是類風濕性關節炎作祟。等到時間一久、症狀逐漸惡化後,才驚覺已造成關節的傷害。

她指出,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表現通常會成「對稱」的方式,像是手腕、手指、腳踝等關節症狀都會是左右同時出現。除此之外,類風濕性關節炎為全身性的疾病,不只會侵犯關節、有些個案會伴隨異常疲勞、發燒、心血管系統疾病、間質性肺纖維化和骨質疏鬆,甚至併發乾燥症(眼乾、嘴乾),鞏膜炎等關節以外的症狀。

在診斷上,石孟潔說目前主要以血液檢查、病人症狀和影像檢查。根據歐洲風濕醫學會2010年的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診斷標準,主要分為四大類評估項目。第一為受侵犯的關節數,第二為抽血檢查,第三為急性發炎指數,第四則為症狀是否已維持六周以上。依據診斷標準計分如超過6分以上,就可以診斷為類風濕性關節炎。醫師也會結合血液檢測,透過患者的類風濕性因子、抗環瓜氨酸抗體、發炎指數等來評估發炎和骨骼破壞程度。

類風濕性關節炎治療上,主要以減緩病情、控制症狀,並減少關節的長期損害為主。石孟潔說一般而言會短期使用消炎止痛藥及類固醇來緩解急性發炎疼痛,合併免疫調節藥物來控制。除了藥物外,也會搭配物理治療來緩解功能障礙,或是配合職能治療來協助患者恢復正常的生活功能。

在治療藥物方面,目前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生物製劑以及標靶藥有針劑及口服兩種;另外,由於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女性患者眾多,也有適合孕婦的用藥能選擇。呼籲患者不要擅自停藥,並且和醫師討論最合適的治療方式。

更多三立新聞網報導
獨家/大雞慢啼?醫揭疫後「2癥結」早療兒激增:憂語言能力跟不上同齡
獨家/不廢博愛座?蔣萬安嘆別道德綁架 律師逆風2建議籲別怕老人選票
第6波新冠好凶!上週重症及死亡幾乎翻倍 2男嬰「咳嗽、呼吸困難」住院
一診「破百人就醫」多人高燒!美女醫揭新冠大爆發:嘆看到虛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