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黑潮計畫 台灣味不是唯一

文化部正積極推動「匯聚台流文化黑潮計畫」,提供4年100億補助,並對投資者抵減稅賦,以期壯大成為文化黑潮。但計畫充斥如「台灣內容」、「台流文化」、「呈現台灣歷史文化縱深」等詞彙,我們不禁擔心,這是否會創造「黑潮」不成,反而製造了「文化折扣」!

首先,什麼是台灣內容?由誰定義?已處於尷尬路口的文創還能再施以條條框框?當文創受意識形態制約,不僅限制想像力,更易衍生「文化折扣」,亦即因文化背景差異,使文創品在國際市場不被受眾認同或理解而導致價值減低。

先舉幾個東方佳例。2013年東京申奧成功,大家知道日本的「申奧大使」是與傳統圖像毫不相干的哆啦A夢嗎?2016年里約奧運閉幕,安倍首相化身瑪利歐,一展日本文化軟實力。甚至根源於西方大航海時代的《航海王》真人版影集開播後即登上全球收視冠軍。這些並非日本傳統內容的作品,應該無人不知它是日本原創吧?但導致成功的因素不是在地內容,或許只是講了一個眾人能接受的故事、用了一個人家看得懂的世界性語言來表達。

同樣的,周杰倫成功單曲不是僅有《青花瓷》、《蘭亭序》,還有如森巴舞曲、電子爵士等,雖然曲目南腔北調,但大家都知道這些都是台灣之光,不是嗎?

另有個深刻的例子,義大利是創發古羅馬與文藝復興的國家,但此後便沉寂300年之久,文化發聲權的喪失使得馬里涅蒂於1908年發表異常激進的〈未來主義〉宣言:「只有淹沒博物館,義大利才能自救。新世界需要新的語言,這形式不是得自於過去。」他的意思是無需沉湎於往昔的光榮歷史,只有創造符合當代精神的全新元素才能拯救義大利。果然,〈未來主義〉使義大利重登世界藝術史。

當然,援用歷史題材也很好,但詮釋歷史必須古為今用,譬如韓國《大長今》、日本《篤姬》、大陸《後宮甄嬛傳》、《延禧攻略》等歷史劇圈粉無數。《延》劇全球有近百國家購買版權,《大長今》周邊經濟效益甚至高達台幣1千餘億元,因為這些劇都有一個符合現代人需要的核心價值,清楚地與當代社會對話。切記,行動當然可以在地化,但思考一定要全球化。

「台灣味」不是台灣文創的先決條件,沒有普遍吸引力的文化只能成為一種圖像,並不能成為推動社會前進的力量。政府的文創策略不僅不應侷限於本土題材,還應該鼓勵創造全新的元素。

英國文創大師霍金斯曾說,「推動創意產業,政府扮演關鍵角色;但必須懂得掌握分寸,不要事事一把抓。」我們期盼台灣文創一如黑潮,調和熱帶的溫暖海水與冰冷的極地海水,成為適合生命生存的巨大魚場。因為能成黑潮,絕對包括一種能夠被他者認同、被別人接受的文化力量。

(作者為輔仁大學教授、藝術學院前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