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看懂美國債務上限問題的核心

美國債務上限問題再度成為華府博弈的戰場。這個從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設下的舉債上限規矩,已經多次提高,被視為攸關美國國債乃至於全世界金融體系能否正常運轉的關鍵。然而責任愈大,威脅力愈強,今日的華府政治已經慣常拿這個「核彈」等級的問題,當作政治討價還價的籌碼。

什麼是債務上限?

美國國會例行會投票決定是否要調高債務上限,金額訂在多少。白話文來說,這就是美國財政部能夠發債進行借款金額最高上限的「天花板]。

這種做法並非美國《憲法》或者憲法修正案所訂立,而是在1917年美國為了籌措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軍費,行政當局對國會的一項妥協,緩解國會中的反參戰勢力。自此之後,美國國會就沒有放棄過這個立法權力,僅有在部分時刻暫停實施債務上限。

為什麼要調高債務上限?

因為美國公債舉債的規模愈來愈大,如果不能調高債務上限,讓財政部可以擴大發新債還舊債、利息,美國公債將會違約。調高債務上限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順利、按時還債。而事實上,美國不斷擴大的債務規模,最終也都是被全球市場所吸納,一般投資人不太相信美國會因債務上限問題讓美國國債倒債。

不調高債務上限會怎樣?

美國財政部有一些因應調度措施,可以暫時支應正常的債券與日常償付。但是這個空間是有限的,美國在今年1月19日觸抵債務上限,財政部長葉倫窮盡調度調整措施後,即將無計可施,不調高債務上限美國國債就會倒債。

我又沒買美國國債,美國倒債關我什麼事?

美國國債歷史上從未倒債,所以美元公債長期被金融體系被視為「最安全」金融資產,美債成為全球金融體系運作的基礎核心。一旦美國倒債,大量跨國銀行、央行手上的美債必須進行減記,甚至拋售,全球性的金融恐慌將比2008年還具末日性質。股市聯合崩盤,各國物價與利率料將劇烈上飆,匯價失控波棟,經濟陷入嚴重的停滯性通膨,而且難以再回復。

債務上限被調整過幾次?

從1960年以來,總計78次,也就是平均每年都要調升債務上限。其中美國共和黨籍總統任內調升49次,民主黨籍總統任內調升29次。

目前的美國債務上限是多少?怎麼演變的?

在1970年代末期,美國債務上限首度逼近1兆美元大關,當時共和黨籍的總統參選人雷根還以此作為政府鋪張浪費的選戰議題。而在雷根任內8年,債務上限調高十幾次,一路被調高到2.8兆美元。

1990年,在老布希當政時,美國債務上限首次突破4兆美元,接下來在柯林頓時期增加到6兆美元,到小布希總統2008年時膨脹至11兆美元。歐巴馬總統時期在2015年又增至18兆美元,川普總統時期2019年3月調升為22兆美元。

到了新冠疫情爆發,美國就業與經濟出現斷崖式崩落,政府為了緊急對抗疫情,對民眾猛發錢救濟,大舉擴張支出,當時美國國會直接暫停適用債務上限,債務突破27兆美元。到2021年,重新設定債務上限,目前設在31.4兆美元(約958兆台幣)。

既然債務上限會一直調升,華府政壇有什麼好吵的?

債務上限問題被視為華府的「核彈」選項,財政撙節派、小政府派的國會議員通常覺得這是他們可以拿到的最大武器,逼美國聯邦政府進行改革,削減規模,「減少政府干預」。這枚核彈被視為絕對不能投下的毀滅性武器,但近年來,每到債務上限需要調漲時,華府其實是在進行對於政府預算與開支的一場博弈交換,許多國會議員也會藉此爭取在預算案中納入自己的議題。

另一項博弈工具是美國聯邦政府預算案。近年來美國國會已經愈來愈常不在最後期限內通過年度預算案,讓聯邦政府資金短缺,進行「政府關門」。然後在一筆又一筆的臨時預算撥款中,各方再進行政治喊價。

更多太報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