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美華人作家於梨華逝世 「又見棕櫚 又見棕櫚」留學生文學經典
旅美華人小說家於梨華1日在馬里蘭州逝世,享壽89歲。
華府作家協會前會長金慶松曾到於梨華所住的安養院探望,「於梨華的看護感染了新冠病毒,於梨華在4月27日開始咳嗽,沒有幾天就不行了。」他說,於梨華將於4日火化。
於梨華1931年11月28日生於上海,1947年舉家遷往台灣,1953年赴美國留學最終定居,晚年在馬里蘭州的安養院生活。
性格豪爽 寫作細膩 作品800多萬字
「於黎華精選輯」的主編及助理,也是曾經兩年擔任華府作家協會會長的傅士玲回憶,於梨華是一個「在生活上非常豪爽,但對寫作非常細膩的人」,她一生寫過800多萬字,還有大量的手稿,「都整理收藏完好,每一份小說的手稿首頁都有詳細的角色表」。
傅士玲今年3月還和於梨華有聯絡,「當時感覺她都還好,只是記性稍微有些衰退」,她說,於梨華非常聰明,對生活也非常敏銳,「與人簡短交談就能知道對方有沒有說真話」,不過性格豪邁的於梨華也是「一個典型的射手座」,「有時候忘記鑰匙她會對自己很沮喪,但在寫作、塑造人物上,她的構思一直都非常縝密」。
傅士玲說,很遺憾於梨華還有許多未完成的作品,「她當年隨家人從寧波逃到重慶,最後再到上海,這段經歷她一直沒有完整寫過」,原來希望她以回憶錄的形式寫出來,但現在也做不到了。
「又見棕櫚 又見棕櫚」引起留學生共鳴
「於梨華在台灣文壇有很重要的地位,她是留學生文學的鼻祖」,傅士玲說,於梨華以自己留學的經驗創作了很多小說,其中包括成名作「又見棕櫚 又見棕櫚」,「她將留學生的經歷非常細膩的融入到小說裡,包括留學生的孤獨狀態,想交朋友的心理,求學和求職過程中會面對的歧視和明爭暗鬥等等,讓很多留學生都產生強烈共鳴」。
「於梨華的寫作可謂與時俱進,從留學生活寫到後來成家,在職業和婚姻中的奮鬥和努力,都有小說來展現」,於梨華也在許多作品裡寫到關於美國華裔(ABC)的諸多經歷和掙扎,「很多議題現在仍備受關注」。
一心為女性發聲 用筆寫出人間不公義
傅士玲和於梨華相識多年,「在我心目中她一直是非常獨特的女性小說家,格局很大」,她很多作品的中心思想都是要為女性發聲,「她認為女性主義至今沒有完成,仍是進行時」,於梨華曾經寫了一部關於兒童被性侵的小說,當時引起廣泛爭議,「但她在這方面就像一位女俠,非常有使命感,她希望用小說揭露人間的不公義,尤其是女性受到的不公」。
傅士玲說,於梨華自己也曾在婚姻中經歷坎坷,「但她選擇勇往直前的解決」,「她曾對我說,我們要活得健康,是身心靈的全面健康」。
「她心裡有故事 就一定要說出來」
「於梨華曾說自己天生就要寫小說,她心裡有故事,一定要說出來」,在於梨華眼中,「每一位人物都非常精彩」,傅士玲回憶,「她的觀察力出色,也能模仿不同性格的人說話,她了解不同年紀、身分的人應該是什麼樣子」。
傅士玲說,「於梨華直到去年9月才不自己做飯,她最喜歡做的就是她媽媽教她的辣蘿蔔,很簡單的一道菜,但也可見她和媽媽的感情很好,在成長的過程中於梨華也一直都很體恤媽媽」。
留學生文學的鼻祖 華府作協的旗幟
於梨華生前也是華府華文作家協會寫作工坊的老師,作協會長陳小青受訪說,剛得知消息的時候也非常震驚,她是留學生文學的鼻祖,是文壇巨擎,更是華府作協的旗幟,是她們多年來已不可須臾而離的朋友乃至家人。
陳小青表示,自己在作協幹事會工作六年,得到於梨華不遺餘力的支持和鼓勵,「相處最多的華府老作家便是她了,2月還去拜訪過,幫她收拾新出版的精選集。如今音容笑貌仍歷歷在目,她卻已駕鶴西去,震驚又心痛」。
於梨華最小的弟弟於幼華畢業於台灣大學土木系,退休前是台灣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所長,畢生致力環境研究與關懷,著有「環境與人」、「台灣環境議題特論」等書。
更多世界日報報導
疫區手記/疫情下的華人和被滯留在美的中國人
1張圖:美確診逾110萬例 死亡逾6.5萬例 紐約州占2.4萬例
餐飲復工 業者笑 饕客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