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爆發A型鏈球菌疫情 疾管署:台灣風險未增 持續監測及時應變

日本自今年1月以來爆發嚴重A型鏈球菌疫情,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今天(10日)表示,A型鏈球菌為常見細菌,根據疾管署監測資料,國內每週檢出22至36件,與近4年趨勢相當,台灣風險並未提高,疾管署會持續針對侵襲性感染個案病原株進行基因定序,若出現特殊變化,會及時介入應變。

日本媒體報導指出,截至6月2日,日本已有977人感染俗稱「食人菌」的A型鏈球菌,創下1999年統計以來最高紀錄,引發關注。

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10日指出,A型鏈球菌稱為化膿性鏈球菌,是一種常見的細菌,通常透過飛沫與接觸傳播,除感染喉嚨外,還會感染皮膚造成膿疱瘡,引發蜂窩性組織炎,若是更深入到筋膜,會造成壞死性筋膜炎,或是引起鏈球菌毒性休克症候群(STSS),導致多個臟器衰竭,進而引發休克死亡,因此又稱「食人菌」或「噬肉菌」。

曾淑慧表示,A型鏈球菌感染並非法定傳染病,根據疾管署監測,今年第1週至第22週,每週檢出22至36件A型鏈球菌個案,與近4年趨勢相當,台灣風險並未升高;為及早發現新的致病病原株,疾管署會持續針對侵襲性鏈球菌感染個案菌株進行基因定序,以了解目前病原株致病力與傳播力狀況。

對於日本疫情嚴重,曾淑慧分析,可能是有新的病原株出現,也可能是因為環境改變,有利於病原傳播,如新冠疫情趨緩後放寬防疫措施,導致人際接觸增加,疾管署會持續監測、及時應變,她並提醒民眾前往日本旅遊落實個人防護措施。她說:『(原音)那為什麼日本這麼嚴重,因為它目前並不是非常的清楚主要的原因,不過有時候會個案數會增加就有可能是因為病原株它可能傳播力或是致病力變強了,所以我們會持續針對這個菌株會去做檢測,那如果有什麼特殊的一個改變的話,我們也會做特殊的一個介入。』

台大醫院小兒感染科醫師黃立民指出,A型鏈球菌主要是透過飛沫傳染,臨床上並不罕見,每個月都會看到相關病例,學齡前至7、8歲為高風險族群,症狀大多是喉嚨痛、扁桃腺化膿、發燒等症狀,服用抗生素即可有效治療;雖然A型鏈球菌有傳播風險,但在國際間相互威脅的風險並未特別高。

原始連結

更多中央廣播電臺新聞
日本爆發A型鏈球菌疫情 疾管署:國內監測無異常
手機訊號監控爭議 疾管署電子圍籬已退場個資全刪
疾管署:國內已連續三週無登革熱本土確定病例

看更多相關新聞
日本爆食人菌疫情嚇壞旅人 前台大醫「不用取消行程」曝預防2大招
旅日注意!日本「食人菌」大流行 感染症狀、預防方法一次看
48小時極速奪命!日本爆「食人菌」疫情 台大醫警告「6類人」死亡風險高
日本爆食人菌疫情原因曝 醫:解除口罩令害的
日本讀賣新聞:食人菌死亡率超30% 感染人數創新高,手腳傷口盡速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