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男選擇躺平10年,月收不到2萬依然滿足:「我擺脫了9成焦慮」!【沙發讀書】

你真正想要的生活,是什麼?

我們從小就一直被強調要有:「堅韌、不放棄」、「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的精神,連輝達創辦人黃仁勳也鼓勵大家「多吃苦」,好像只要肯努力就「一定」會成功,過上讓人羨慕的富足生活。但我們追求「富有」的目的是什麼?不就是為了讓自己過得開心?

圖片來源:DoiNoriko5573@X
圖片來源:DoiNoriko5573@X

日本作家大原扁理其實跟我們一樣,就一介普通人而已。23歲時到東京打拼當社畜,努力賺錢但也花很多錢,日子反而過得更拮据、更痛苦了;之後,因為身心都糟糕到極點,他開始轉念,過著「窩居」的生活:只上最少的班,每月收入甚至不到2萬元,同時只花最少的錢、把自己的感受放在第一位,竟發現自己不但沒餓死,還擺脫了長期困擾他的工作和人際關係焦慮。

大原扁理過著看似逃避現實的生活,卻也不知不覺竟也過上了我們所追求的生活?《在都市窩居10年,我過得還不錯》這本書就是大原扁理敘述自己如何遠離生活中9成焦慮,並分析「焦慮」到底從何而來。


本書的主旨是在探討「焦慮」

也許有些讀者會感到疑惑,像我這種遁世窩居的人,會有什麼焦慮能跟大家討論?

先來段簡單的自我介紹吧。我是土生土長的日本愛知縣人,高中畢業後就獨自跑去海外打工,過著居無定所的生活。我二十三歲時來到東京,漸漸卻對於不管怎麼努力工作,還是捉襟見肘的東京打工生活感到厭煩,以光速逃到房租便宜的近郊過活。在那之後,我拋下了非必要的工作、消費跟人際關係,也捨棄了夢想和目標,還有認為「人生該怎麼過」才行的錯誤觀念……結果就是,我展開了快活愜意的日子,也擺脫了將近九成的焦慮。

有些讀者可能會以為我是含著金湯匙出生、擁有高學歷的富家少爺,事實上也真有人這樣說過。抱歉辜負了大家的期待,其實我生在貧窮的家庭,學歷只有高中畢業,既沒有遺產可繼承,也不具備投資和程式設計的背景知識。目前正在執筆撰寫本書的我已移居臺灣,在臺灣的窩居生活也迎來了第四個年頭。(雖然二○二○年時,由於新冠疫情和照顧父母的緣故,我暫時已回日本居住。)我既沒上大學,也沒做過正職工作,很可能嚴重缺乏社會的常識,但我依循真實感受,打造自己想要的人生,現在過著拮据卻愉快的生活。

焦慮是「活出自我」的絆腳石

開始窩居生活的我,在某種因緣際會下,擁有把自己的體驗和想法寫成書的機會,像是《才不是魯蛇》等。結果在網路上跟現實世界中,紛紛出現「我也想過這種生活」的迴響,也有人表示我的部分想法很有趣,而我也虛心接受任何批評指教。但我想,絕大部分的人,就算興起窩居的念頭也不會真的付諸實行。

在此先聲明,換作是平常,我不會想勸誘或強迫他人加入窩居生活的行列。畢竟大家都開始過上窩居生活,也有點詭異,我認為不用模仿別人就能過著隨心所欲的生活是再好不過,也就是所謂的「活出自我」。

看到那群聲稱自己心生嚮往,但實際上卻不會這樣做的人們,我不禁覺得,是焦慮妨礙他們活出自我嗎?但我多少能理解這種情況。畢竟「活出自我」並不像嘴巴說說這麼簡單,半路會殺出各式各樣的程咬金。

圖片來源:pakutaso
圖片來源:pakutaso

整個世界充滿焦慮

我想每個人多少都有因為焦慮使然,而選擇去做或不做某件事的經驗吧?雖然我用「焦慮」來一言以蔽之,但這個詞彙的定義其實很籠統,讓人摸不著頭緒。焦慮究竟是什麼呢?我翻了日文國語辭典《廣辭苑》,「焦慮」在辭典上的釋意為:「無法安心、憂慮、擔心、不安。」辭典居然給出如此模稜兩可的解釋,讓人有看也沒有懂。於是我決定重新回顧自身過去的經歷。大家可能會認為我是位無憂無慮的窩居者,但我年輕時也是個平凡人,內心跟大家一樣,充滿了各種焦慮。

我會在正文中更詳細地介紹焦慮,但在此先舉三個相當常見的案例吧。
・以自己的快樂為優先,通常會遭到父母和師長訓斥。
・如果自己表現得與眾不同,會被班級和社會排擠。
・擔心自己能力不如他人,怕自己賺不到錢,無法在社會上生存。

上述的三種焦慮,會招來什麼結果呢?
・做著自己開心和喜歡的事時,內心不自覺會湧現罪惡感,於是勉強自己去做不想做的事。
・壓抑自己的想法和情緒去迎合他人。
・自認能力比不上別人,所以好不容易找到工作後,就算再痛苦也絕不離職。

焦慮就是會像這樣,搶先限制我們的言行舉止,逼迫我們把真實感受擺在最後面。當這種情況一而再、再而三的發生後,焦慮就會像是反射動作般自然地侷限了自我,久而久之,我們也變得不會質疑為什麼要違背自己的心意。

我是在二十五歲時突然展開窩居生活,有了省視自我的餘裕後,才察覺到這個現象。現在我漸漸發現,在焦慮的驅使下採取行動,往往會給人帶來罪惡感和倦怠感,甚至覺得人生面臨到的不順遂,似乎都以相同的模式出現。因為焦慮使然而採取行動後,雖然一瞬間會獲得敷衍過關的心安,但如鯁在喉的感覺仍會在心頭翻攪好一陣子。這種感覺又是從何而來呢?只要抽絲剝繭就會發現,當焦慮帶頭勾起負面想法的瞬間,就會遇到這個問題。

焦慮的起源和「自我完整性」

那麼諸如此類的焦慮,究竟從何時開始,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試想童年時,特別是上幼稚園前,從自己向外延伸半徑五公尺內的範圍,就像是我們的全世界。幼年時期的我們,世界與陌生人毫無關聯,既不存在也不需要家人以外的人際關係,絲毫感受不到焦慮。儘管世界的規模遠遠不及大人,卻相當和諧,不會有人妨礙我們做自己,我行我素也沒關係,讓我們能擁有自我的完整性。

年歲漸長後,我們會搭建許多通往外界的橋梁,拓展自己的領域。但隨著世界日益擴大,反而讓人懷念起那段「不必假手他人,也能擁有自我完整性」的小小世界,甚至想重溫當時的心境呢。所謂「初生之犢不畏虎」,我們小時候總是會自然想到自己能辦到什麼,而不是辦不到什麼。

年幼的我們心中沒有絲毫焦慮。或許單純是自己不記得了,但就算有也很快就會忘掉,根本不會當一回事吧。所以,我想焦慮是從接觸外界後才正式開始。

圖片來源:pakutaso
圖片來源:pakutaso

現在的我如何跟焦慮相處

雖然我曾一步步地邁向無邊無際的廣袤世界,但是在那之後的現在,我重返那個自己專屬的小小世界,將自身焦慮縮到最小,也就是所謂的「窩居生活」。可是仔細想想,我開頭寫到的焦慮內容,依然悲哀地正在化為現實。

我至今的生活仍舊是如此:
・(因為懶得工作)遭受世人批判
・(自發性的)當社會邊緣人
・至今獲得的平均年收入從未超過同齡層的人

換句話說,年輕時的焦慮別說是解決了,根本就是全數說中。即便如此,我依然能在焦慮全部成真的世界中,過著快樂又心滿意足的每一天。看到這裡,很多人都感到難以置信吧。

總結

本書集結了我至今與焦慮同行的心路歷程,內容包含:焦慮為我的人生帶來什麼樣的苦難,後來我如何學會怎麼分辨和消除焦慮,最後與之和平共處。

先來介紹擺脫焦慮的三步驟:
(1) 釐清焦慮的來源
(2) 嘗試遠離使自己焦慮的環境
(3) 客製化自己的世界

只要按照這個順序反覆去做,就能將焦慮最小化。然後,是最後的步驟:(4)重新與世界產生連結

我也會在本書中分享自己突然展開窩居生活,把焦慮最小化後,再度與外界產生連結的生活,與過去相比究竟有何種差異和感想。

圖片來源:《半澤直樹》
圖片來源:《半澤直樹》

最後,我將根據上述經驗歸納與分析為——焦慮的本質。雖然我在二十五歲透過窩居生活才開始活出自我,但至今仍覺得起步太晚。怪自己不知不覺間被焦慮控制,遲遲不敢跨出那一步,蹉跎了許多歲月,而逝去的時間可是一去不復返。

窩居生活雖然賺不到錢,卻使我擁有比一般人更多的時間,若翻閱本書的您正值焦頭爛額的時候,無法花時間思索何謂焦慮和面對自我,願本書能一語道破您的焦慮,朝更快樂的人生跨出一大步。

圖片來源:博客來
圖片來源:博客來

書名:在都市窩居10年, 我過得還不錯: 只是維持最低限度的工作量和人際關係, 九成的焦慮也遠離了

作者:大原扁理

出版社:采實文化

主圖來源:《半澤直樹》

本文造咖流行媒體提供,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更多造咖流行媒體報導
對人際關係感到痛苦是因為害怕拒絕!3句話+1態度,優雅擺脫聒噪的人【沙發讀書】
台灣研究:35%人妻曾偷吃!專家揭「結婚第3年」最危險10大原因【沙發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