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已經是擁核國 各方應調整戰略目標

作者:黎蝸藤

朝鮮局勢急速惡化,川普與金正恩之間互相恐嚇升級。金正恩放出風聲,已經制定了用導彈襲擊關島的方案。

關島在1898年美西戰爭後被西班牙割讓給美國,是美國重要的海外領地,也是美軍在西太平洋最重要的軍事支點。

這是冷戰後,首次有國家相當認真地威脅攻擊美國本土,這還了得?川普則以慣常的誇張,用「炮火與怒火」及「槍已上膛」等惹火推特回應。

雙方看似劍拔弩張,但隨著金正恩表示「等一等再作決定」,緊張局面又再緩和。

緊張——威脅——緩和——再新一輪緊張,這種熟悉的節奏已經重複了好多次。本來寄望川普能真正解決朝鮮問題,但現在看來也不過是美好的期望。最終還是走回了各方互相扯皮的老路。

朝鮮核武器問題之所以難解決,有幾個至關重要的因素。

首先,朝鮮絕對不會放棄核武器。朝鮮的國際環境與中國在上世紀60年代一樣,缺乏安全感,認定只有核武器才能保障其安全。

利比亞前首領卡達菲放棄發展核武後在西方干涉下被推翻,教訓歷歷在目。它勒緊褲頭,已經搞出核武器與中長程導彈,無論有什麼經濟政治制裁也不可能放棄。

其次,朝鮮雖然窮,但軍事力量足夠強大,距離人口密集的韓國也足夠近。

韓國首都漢城中心距離邊境只有60公里, 朝鮮在邊境部署了上千門長程火炮,射程為40-50公里左右,此外還有估計數量過千的短程導彈,即使不出動核武器,一旦雙方發生衝突,韓國大規模人員傷亡也難以避免:朝鮮的「老式」打法可不「精準」。

可以說,雖然朝鮮擁核對韓國威脅最大,但韓國投鼠忌器,也最不願看到軍事衝突。美國在韓國駐軍的理由就是保護韓國人,在情在理,不能不顧盟國的人員傷亡。有這些「人質」在手,除非朝鮮真的主動攻擊,否則美國絕不會預先攻擊朝鮮。

如果美國不直接攻擊朝鮮,那麼只能通過顛覆金正恩政權而達到目的。但這難度很大。

經過多輪清洗,金正恩在朝鮮權力穩固,「白頭山血統」中的金正男已被除去,再無人能威脅其地位。美國根本找不到能顛覆金正恩的政治勢力。

刺殺或直接用飛彈「斬頭戰」除去金正恩的難度也極高,而且這樣引發朝鮮的動蕩太大,韓國無法承受。

第三,朝鮮擁核對中國威脅也很大,特別是所有核試驗點都在中朝邊境附近。一旦朝鮮翻臉,中國也很麻煩。在朝鮮已經擁有核武器的情況下,中國只能被朝鮮牽著鼻子走。

因此,中國對朝鮮的「制裁」,一向是說一套做一套,有時巖一些,但也不敢把朝鮮逼上絕路。經過美國多次試探與施壓,中國的態度非常明顯,不希望美朝開戰。如果朝鮮先行攻擊美國,中國可以中立,但如果美國先動手,中國一定會插手。

中國雖然不喜歡金正恩,但對推翻金正恩也缺乏熱情。這首先因為中國意識形態上不能缺少這個「社會主義」小兄弟,其次也害怕金正恩倒台後,朝鮮被美國拉走,或者兩韓統一,這樣中國就缺少與美韓日集團的軍事緩衝地。

因此,中國寧願讓局面僵持,甚至慢慢變壞也不惜。

第四,俄羅斯在東北亞的影響力一向被低估。遠東不是俄羅斯的戰略核心;在東亞諸國中,其相對厲害關係最淺。東亞的平衡才是俄羅斯所最關切的。

既然朝鮮擁核對自己危害不大,卻可牽制其他國家,實在是本小利大。俄羅斯的態度一向站在中國背後不出頭,但是在前一階段中朝罵戰時,俄羅斯仍然站在朝鮮一方,可見其態度還是偏向朝鮮。

第五,日本是被朝鮮威脅的另一個國家,它的焦慮與韓國類似,一旦爆發戰爭,就無法阻止朝鮮攻擊,因此它也不希望武力攻韓。

但另一個重要的角度是,朝鮮威脅加大對日本推進其修改和平憲法的目標是有利的。在朝鮮威脅用導彈攻擊關島時,日本媒體討論的是有需要在中途主動攔截飛彈,以履行美日安保條約的義務。

朝鮮威脅越大,日本就越有理由廢除和平憲法,實行國家正常化。此外,朝鮮擁核也會讓日本具備同樣擁核的理由。

雖然作為唯一遭受過核攻擊的國家,國內反核聲音極大,而且在擁核還是廢核,何者能獲得最大的外交利益,也有所爭議。但對日本右翼來說,擁核無疑是一個選項。

其實,中國對日本的威脅越來越大,而美國的安全保證也不一定可靠,長遠而言,日本只有擁核才能達成與中國的戰略平衡。朝鮮擁核正好給日本一個極好的理由。

第六,金正恩不是傳媒普遍描繪的「瘋子」。

相反,上台五六年,他穩扎穩打地鞏固政權,在各種制裁與壓力下,游刃於大國之間,仍然能發展出核武器與中長程導彈,足以證明其政治與外交手腕的成熟甚至高明。

川普對金正恩並沒有太大的成見,「一切都可談判」,就是其外交思路。國務卿蒂勒森已經宣佈不會尋求推翻金正恩政權。這表明美朝之間並無不可逾越的障礙。事實上,美朝之間已經撇開過時的「六方會議」,直接接觸談判。

由此可見,雖然各國還在提「朝鮮半島無核化」,但這個目標已經註定被粉碎了。東北亞無可避免地會走上軍事對抗甚至核對抗的局面。各國應該正視以及接受這個現實,在東亞新一輪博弈中佔據有利位置。

對美國來說,如果無法阻止朝鮮發展核武器,那麼阻止其發展可以攻打美國本土的導彈可能是更現實的選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