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特稿/台灣房市「四不一沒有」下的多空分析/智庫論壇/ 淡江大學金融研究所教授、中華國際財經創意交流協會創會理事長謝明瑞、國政基金會高級助理研究員周信佑

一.前言 2014年第三季,台灣房地產開始反轉向下,歷經三年餘(連續13季)的緩跌走勢,至今尚無明顯的反轉情形,雖然2017年下半年有復甦跡象,但台灣學者專家對於房市何時落底仍有不同看法,悲觀論者甚至提出當前房市的四不一沒有政策,即「不甘?不願?不捨?不賣?沒有買氣」的論述,唯同段期間內,亦有樂觀論者提出「不猶疑?不等待?不躁進?不勉強?沒有太悲觀的必要」的看法,並認為今(2017)年第四季,北市房價率先落?,2018年第二季,全國房價全面落底。至於何者較為正確,本文除根據相關事實資料及統計數字加以佐證並說明之外,也提供給房市供需雙方做為推案與購屋的參考。 事實上,房市問題不僅只是市場的供需問題,而且是國家整體都必須考量的問題,如總體經濟的變化、國民所得與房價的變動,以及民心思維的改變等,都足於影響房市的變化。 二.總體經濟與房市 房地產是總體經濟的一環,台灣房市變化受總體經濟變化的影響甚大,特別是台灣為海島型經濟國家,必須經由國際貿易的擴張來帶動台灣的經濟成長,從而帶動人民所得的提高與對房地產的需求。 2017年,台灣經濟受到全球經濟復甦的影響,第3季出口金額創下838億美元歷史新高,連帶推動台灣第三季經濟成長率為3.11%,不僅較預測值增加1.22%,同時也創下最近將近三年(連續10季)以來的最佳表現。在出口好轉帶動之下,景氣燈號持續穩定綠燈,景氣分數增至30分,為2011年4月以來新高。 在經濟持續好轉的情況下,台股持續萬點行情,同時也帶動房地產市場景氣再創佳績,交易量能回溫,整體表現中南部明顯優於北部地區,但市場買盤仍以自住需求為主,支付能力仍未好轉,國內房市仍處於盤整的格局。 三、購屋壓力持續增加 一般而言,房價負擔能力包含二項指標,一是房價所得比,一是貸款負擔率。房價所得比為「中位數住宅總價」除以「家戶年可支配所得中位數」,代表要花多少年的可支配所得,才能買到一戶中位數住宅總價,數值愈高,表示房價負擔能力愈低。貸款負擔率則是「中位數住宅總價貸款每月攤還額」除以「家戶月可支配所得中位數」,代表中位數住宅總價的每月應償還本利和,占家戶可支配月所得中位數的比率,比率愈大,房價負擔能力愈低,又因占比愈大,排擠日常生活開銷所需金額愈多,生活品質將受到影響。 (一)房價所得比 所謂房價所得比(Ratio of house price to income)是指住房價格與城市居民家庭年收入之比。按照國際慣例,房價收入比在3-6倍之間為合理區間,如考慮住房貸款因素,住房消費占居民收入的比重應低於30%。 根據內政部營建署的國人房價負擔能力調查,儘管當前房市走低,但在2016年第3季房價負擔能力調查中,台灣房價所得比仍續創新高至9.35倍,2017年第2季,代表購屋壓力的台灣房價所得比更達9.46倍,亦即台灣民眾若想買到一戶中位數住宅總價的房子,平均得花9.46年的可支配所得才能購入,也就是須不吃不喝長達約10年,才能達成買房心願,若以其所得的一半做為購屋費用,所須時間也將近20年,此一房價所得比不僅創15年的新高,且若與上季和去年同期比較,六都的房價所得比全部上升,其中,以台北市的15.64倍為最高,新北市12.7倍居次;而以台南購屋壓力最低,其房價所得比為7.58倍。 房價所得比是用來衡量家庭購屋能力的全球性指標,全台灣的房價所得比從2002年的4.4倍,上升到2016年的8.5倍,以及2017年第2季的9.46倍;同段期間內,台北市則從5.8倍漲到15倍,以及15.64倍。 (二). 房屋貸款負擔率 房屋貸款負擔率為民眾購屋貸款負擔占所得的比例,通常是假設在貸款七成,期限為20年,本利平均攤還的情況進行計算,也是評估購屋負擔能力的指標,計算方式為「每月房貸支出/家庭月所得」,或「房屋貸款每月攤還額」除以「家戶月可支配所得」(兩者皆取中位數)。 另外,房屋貸款負擔率數值與民眾房價負擔能力有密切的關聯性,其數值代表中位數房價之每期應償還本利和,其占家戶月可支配所得的比例,比例越大,房價負擔能力越低。若攤還額度少於家戶所得的三成,對民眾是可合理負擔的範圍,若佔五成以上,則房價負擔能力過低,對購屋者的生活品質會造成重大影響。 此外,若從全國及縣市房價負擔能力長期趨勢觀察,新北市、台北市房價負擔能力屬過低等級;台東縣、雲林縣、嘉義市、基隆市、嘉義縣、屏東縣房價負擔能力屬可合理負擔等級;其他縣市則為房價負擔能力略低等級。 四.「四不一?有」下的房市變動分析 在台灣當前房市「四不一沒有」之環境下,有關房市變動可分為利空與利多兩方面,以及房市何時落底的爭議等幾個部分來說明。 (一) 利空因素 2017年,台灣房市交易量價仍在調整與適應過程,而悲觀論者在當前房市「不甘?不願?不捨?不賣?沒有買氣」的四不一沒有之環境下,有關房市的利空因素簡述如下: 1.房市三高問題 長久以來,台灣房地產一直存在著「高房價」、「高住宅自有率」,以及「高空屋率」的三高問題,唯這些問題均有其歷史因素。1970年代,國內房市處於上漲走勢,因而逐漸出現「高房價」問題;另外,國人在有土斯有財的傳統固有心態下,除了自己買房外,也會為子女買房來保障生活,形成「高住宅自有率」現象,但因所得不均,貧富差距明顯,因此,並非每個人都有能力購屋,在不當炒作過後,終於形成「高空屋率」現象。 2.房市交易量萎縮 2014年,台灣房市逐漸步入不景氣,房市交易量、價俱減,2015年,房市買賣交易量倒退15年,2016年更倒退25年,2017年雖有回溫走勢,但倒退時間仍僅能留在2015年的光景,顯見當前房市交易量價的萎縮值得政府的重視。 3.住宅價格指數漲多跌少 根據內政部不動產資訊平台今發布第二季住宅價格指數,新北市房價已出現連續8季下跌,累積修正幅度達4.09%,其它五都除桃園住宅價格指數走跌外,其餘四都均呈現上漲,全國價格指數也呈現上漲格局。另外,第二季住宅價格指數的全國指數為113.98,相較上季113.48上漲0.44%,至於六都的季指數中,台北市為98.89,相較上季微幅上揚0.66%;新北市為105.63、跌幅約0.53%;桃園市為111.56、跌幅約1.20%;台中市為123.26、漲幅約0.16%;台南市為122.18、漲幅約0.84%;高雄市為123.75、漲幅約1.09%。因此,若從趨勢面來看,第二季全國住宅指數出現小幅上漲,僅能視為回穩,且房價已出現支撐跡象。 4.建商以量價取勝 在台灣房市進入不景氣時期以後,北台灣兩大建商寶佳和茂德都以推平價住宅為因應模式,其經營策略是同時採取大量且快速的積極推案步調,搶攻平民市場,此種以量價兼顧的銷售策略,不僅為業者累積財富,同時也讓平價首購宅逐漸成為房市不景氣下的主流產品。 5房市讓利增溫 2017年前三季,全台建物買賣移轉棟數較去年同期增加 12.1%,顯示房市交易回溫現象明顯,其中,台北市待售量較去年同期增加約一成,而以大安、信義、內湖待售量增加最多,增幅 15.2%;至於新北市則成長約 7%,以永和、板橋與新莊為待售量增幅前3名。一般而言,目前房市房價持續盤,若加上預售屋與新成屋的讓利政策與破盤搶市,售屋潮浮現,房市讓利增溫明顯,也讓新舊屋的行情差距縮小。 6.定錨效應影響房市交投量價 房市不景氣,「降價求售」成為建商及屋主促成交易的主要模式,2016年,北台灣10大建商中的茂德建設之推案量高達239億元,其在蘆洲「希望城市」和板橋「江翠ONE」即打出房價之破盤價,在定錨效應下,周邊房地產不論是預售屋、新成屋、中古屋等的房價都大受影響,也使得其他同業不得不跟進降價。2017年,再度推出「江翠Park」新建案,主打「每坪45萬元入住水岸第一排」超殺破盤價,新房子比中古屋還便宜,且售價相當於新板特區房價7折,不僅成功吸引首購族,同時也帶動區域再一波降價潮,房市交投量、價俱挫。 (二)利多因素 樂觀論者在當前房市「不猶疑?不等待?不躁進?不勉強?沒有太悲觀的必要」的四不一沒有之環境下,有關房市的利多因素簡述如下: 1.人口戶數增加有利房市 根據內政部的人口統計資料,2017年第3季,全台六都的戶數都呈現正成長,北台灣增加約 3.4 萬戶,其中,以桃園市表現最強勁,戶數增加約 1.67 萬戶,其次則是新北市的增加約 1.4 萬戶,台中地區人口則增加約 1.2 萬戶,而桃園則是全國最年輕的城市。由於桃園地區的工作機會相對較多,且有許多的重大建設開發題材,加上房屋單價水準較低,售價約僅台北市的一半,因此,增加的戶數量為六都之冠,而人口戶數的增加有助於房地產的需求。 另外,新北市有許多的重劃區興起,持續吸納雙北市的通勤人口進入。而台中地區則是戶數增加第 3 多的區域,由於工作機會較多,持續吸收周邊縣市的人口往台中移動。至於台南與高雄市雖然數戶增加雖不若桃園與台中等都會區,不過仍是呈現正成長的態勢,高雄市增加約0.8萬戶,台南市則增加約0.5萬戶,唯高雄市未來可望受惠於前瞻計劃等重大建設,加上本身的房價基期水準仍低,可持續吸引人口往高雄移動。 2.購屋人轉租為買 在房市不景氣中,投資客退場,不過市場資金仍充沛,而在房價下修後,租金投報率相對較佳,可以吸引長期置產族進場。特別是對於屋齡相對較高的舊商圈透天厝,不乏小型零售業者在累積一定資金之後,轉租為買,既可自用省租金,亦可出租賺取收益,為當前房市不景氣中的較佳投資標的。 3 .高級住宅銷量轉佳 2015 年到 2016 年上半年,台灣豪宅及高級住宅交易幾乎是處於零成交的狀態,唯從 2016 年下半年開始,台灣高級住宅的價格明顯鬆動,成交量亦逐漸展現,唯價格高低仍是影響去化的最主要因素。若以台北市2 億元以上的住宅大樓交易為例, 2016年前 3 季僅有 18 筆,2017年1至 9 月,則已有 32 筆,成長七成以上(77.78%),其中,以士林交易量為13筆為最多,其次是松山區 7 筆,中山區6筆,信義區 3 筆,而中正區及大安區亦有成交紀錄。 4.良好服務促進銷售 房市不景氣中,具有良好服務品質的高級住宅仍為消費者所歡迎,如台中繼聯聚建設與寶輝建設之後,以台灣第一家全天候餐飲服務的豪宅物業公司,從活動策畫、全天供餐、頂級桌宴、禮賓接送與生活整合等五個面向,貫徹對會員超值的生活服務,服務讓建築更有溫度,不論住戶在生活起居、親友聚會、外出用餐、出國旅遊等規畫,都可以提供意見及服務,讓住戶選擇使用,創下社區服務的典範,同時也促進房市買氣需求。 5.公告地價下修 隨著不動產市場交易量呈現下滑,成交價也呈現下跌走勢,公告地價亦可能往下修正,未來二年的稅賦負擔將會減輕,對房市交投相對有利。 (三).房價何時落底的預期 一般而言,台灣房市何時落底,學者專家有不同的見解,事實上,房市何時落底不應以年度交易量做為判斷依據,而應以房市反轉向下的每季成交量季線變化做為判斷基礎。 台灣房市從2014年第三季開始反轉向下,若不考量2015年第4季因為房地合一稅實施,造成節稅上的贈予交易量暴增,則交易量持續七季呈現萎縮情形;2016年第一季交易量縮到43182戶,市場量能急凍,再從2016年第二季谷底量能翻升,經過市場賣壓湧現與殺價取量,至2017年第三季,市場已持續六季的量能回溫,近兩季交易量已近7萬戶,房市回溫現象明顯,因此,對房市持樂觀看法者認為,一旦季交易量持續回溫到2017年的第4季,且季量能突破7萬戶,全年房市交易量上看28萬戶,則北市房價應可落底。 亦即若從市場反轉以來的房價跌幅數據變化?開工量建照量使照量的增減關係?市場遞延買盤的出籠?買氣與信心的提升等因素來加以觀察,則台北市房價將在2017年第4季落底,全國房價將在2018年第2季達到最低。唯持相對悲觀或保守的學者專家則持不同的看法。 (四).先求其有再求其好的購屋策略 儘管房價所得比依然偏高,對首購族來說,現在的房價確實太貴,但影響房地產去化的主要因素為產品、地段與價格。又因為台灣有九成以上的人都有房地產,要房價減半出售實不可能,何況台灣薪資水準不高,且通貨膨脹太快,現在的一千萬元之購買力也許僅等於十年後的500萬元價值,但買下的房子10年後的價值卻不會低於一千萬元。因此,首購族必須誠實面對,與其恨房價高,還不如全力面對,因為房價不會大跌,現在不買,以後只會讓自己後悔,因此,先求其有再求其好,應是購屋的較佳選擇。 (五).以交通動線購屋 一般而言,購屋選擇宜以交通動線為考量,以台北市為例,熱銷主力產品以小坪數住宅,即20至45坪,且2至3房的商品,總價約在1600至2800萬為主;而新北市則是以20至50坪的2至4房,總價在800至1500萬的房子為主。這些熱銷商品的共通點多為臨近捷運,低總價,且位於生活機能較成熟的商圈。 另外,若根據過去台灣房價走勢來觀察,大多是大漲小回,因此,任何時候都是入市好時機,但若能跟著交通建設的軌道,並評估自身財務能力,才能選到合適的房子。 五.結論與建議 經由前述的分析與說明,可據以列出本研究的結論與建議如下: 1. 台灣為海島型經濟國家,必須經由國際貿易的擴張來帶動國內的經濟成長,從而帶動人民所得的提高與對房地產的需求。台灣經濟受惠於全球經濟復甦的影響,在經濟持續好轉的情況下,台股持續萬點行情,同時也帶動房地產市場景氣再創佳績,唯仍處於盤整的格局。 2. 房價負擔能力包含房價所得比與貸款負擔率,為衡量家庭購屋能力的全球性指標,全台灣的房價所得比從2002年的4.4倍,上升到2016年的8.5倍,以及2017年第2季的9.46倍;同段期間內,台北市則從5.8倍漲到15倍,以及15.64倍。另外,台北市與新北市的貸款負擔率分別為64.3%與52.2%,不僅影響購屋人的生活品質,而且對其經濟壓力會造成重大的衝擊。 3. 2017年,台灣房價仍在往下調整,而當前房市的利空因素包括「高房價」、「高住宅自有率」及「高空屋率」的三高問題,房市交易量萎縮、住宅價格指數漲多跌少、建商以量價取勝、房市讓利增溫,以及定錨效應影響房市交投量價等。而利多因素則有人口戶數增加有利房市、公告地價下修、投資人轉租為買、高級住宅銷量轉佳,以及良好服務促進銷售等。 4. 從市場反轉以來的房價跌幅數據變化?開工量建照量使照量的增減關係?市場遞延買盤的出籠?買氣與信心的提升等因素來加以觀察,則台北市房價將在2017年第4季落底,全國房價將在2018年第2季達到最低。唯持相對悲觀或保守的學者專家則持不同的看法。 5. 儘管房價所得比依然偏高,房價確實太貴,但影響房地產去化的主要因素為產品、地段與價格。又因為台灣有九成以上的人都有房地產,要房價減半出售實不可能,因此,建議購屋人先求其有再求其好,應是購屋的較佳選擇。而都會地區的房市熱銷主力產品的共通點多為臨近捷運,低總價,且位於生活機能較成熟的商圈。另外,若根據過去台灣房價大多是大漲小回,因此,任何時候都是入市好時機,但若能跟著交通建設的軌道,並評估自身財務能力,則可選到合適的房子。 【中央網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