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逾4百人就醫!夏季高溫易致「熱傷害」 醫教3招預防

(記者馮康蕙/綜合報導)今年夏季高溫來的相當早,還未到七月各地氣溫就已經開始飆高,而熱傷害作為常見的夏季問題,也需要特別留心,根據衛福部最新統計數據顯示,今年6月截至23日為止,國內就已經有413人因為熱傷害就醫,對此就有醫師指出,適當的補充水分相當重要,若是身體出現脫水或電解質不平衡的狀況,就很容易導致熱傷害,進而影響身體器官的功能。

圖/擷取自FREEPIK

國健署說明,常見的熱傷害包含熱痙攣、熱暈厥、熱水腫、熱衰竭與中暑,當中又以熱衰竭及中暑最為嚴重,危害也最大。所謂熱衰竭是指,在高溫環境中因為大量排汗造成水分和鹽分過度流失,進而出現頭暈、噁心嘔吐、頭痛甚至暈倒等情況,需盡快將患者轉移至陰涼處,幫助降溫及補充水分、電解質,並儘速送醫治療;中暑則是熱傷害中死亡率最高的種類,患者通常會出現高於攝氏40度以上的高溫,並伴隨著意識的改變,也可能出現熱衰竭的類似症狀,最好的處理方式也是先盡快進行現場降溫,再儘速前往醫院就診。

衛福部也提醒民眾,想要預防熱傷害,要特別注意掌握保持涼爽、補充水分、提高警覺等三個要訣:

一、保持涼爽:盡量穿著輕便且寬鬆透氣的衣服,或是選擇抗UV的衣服,在室內最好加裝遮光窗簾,以避免陽光的直接照射,並盡可能待在通風涼爽或有空調的地方。

二、補充水分:切記不要等到口渴才補充水分,成人每日建議飲水量為6-8杯水,可以隨著個人身體情況及活動程度作調整,也可以透過攝取蔬果來補充水分及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素。

三、提高警覺:戶外工作者、運動員或密閉空間工作者,都要隨時留意自己和同事的身體狀況,並進行適當休息,而嬰幼童和年長者則應避免在中午高溫時段外出,如果有事必須出門,建議行走在陰涼處,並塗抹防曬霜、戴帽子以及配戴太陽眼鏡。

國健署也提到,由於台灣地處亞熱帶國家,氣候高溫又潮濕,人體在無法正常調節高溫就可能發生熱傷害,因此要避免在太陽直射處或高溫密閉空間久待,進行運動時,則要注意補充足夠的水分及電解質,進而降低熱傷害發生的風險。

更多引新聞報導

每天需做3.5萬個決定!心理師教3招降低「決策疲勞」

壓力大就腹瀉?醫揭5腸躁症可能因素 多吃這些可改善

博愛座爭議不斷!醫揪5因子易成「討厭長者」:勿自我侷限

看更多相關新聞
出門多久「變頻冷氣不用關?」專家給答案 3用法更省電
史上最熱4月!均溫創紀錄 全台已逾400人因熱傷害送醫
熱傷害處理怎麼做?熱傷害症狀、預防、急救NG行為一次看
熱爆?60部機車疑鋰電池自燃燒光光
極端氣候熱到爆!「這地區」地表溫度破81℃「一踏鞋底就融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