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傷害處理怎麼做?熱傷害症狀、預防、急救NG行為一次看

熱傷害是炎炎夏日裡的隱形殺手!尤其今(2024)年各地氣溫飆高,加上台灣氣候潮溼,人體無法正常調節高溫就可能發生熱傷害。究竟熱傷害種類、熱傷害症狀有哪些?熱傷害處理、熱傷害預防怎麼做?熱傷害急救NG做法有哪些?誰又是熱傷害的高風險族群?快跟著Yahoo奇摩顧健康一起來了解,多一分認識,就少一分風險。

An exhausted and sweaty young Asian woman in sportswear is fighting the heat wave while running in a park on a sunny summer day. summer activity, heat stroke, dehydrated
熱傷害可分成熱痙攣、熱暈厥、熱衰竭及中暑四種,中暑是其中最嚴重也最致命的!(示意圖來源/Getty Images)

熱傷害為什麼會發生?

提及熱傷害發生的原因,國健署舉汽車為例說明,汽車行駛需要燃燒燃料,本身就會產生熱能,若處於高溫環境,外在的熱能也會傳到汽車上;而汽車本身有配置散熱裝置,但若散熱速度趕不及熱能累加,汽車就可能過熱而故障。人體也是相同的道理,當身體「熱能產生過多」或「散熱不足」,就可能產生熱傷害。

探究身體熱能過多的原因,可能有:激烈運動、特殊生理疾病(如甲狀腺亢進等)、服用增加代謝的藥物(安非他命、古柯鹼等)、身體吸收過多外在環境給予的熱能(如處於陽光直射處、高溫密閉環境),進而導致熱傷害的發生。

至於散熱方面,人體會藉由傳導、對流、輻射、蒸發等方式來散發身體熱能,而蒸發是高溫時最重要的散熱方式,人體可藉由呼吸或排汗散熱,透過水分蒸發帶走身體的熱能。但若空氣溼度過高,或穿著的衣物阻礙排汗時,蒸發散熱的能力就會下降,身體熱能一旦堆積就可能導致熱傷害。

常見的熱傷害種類可分為熱痙攣、熱暈厥、熱衰竭及中暑四種。國健署分享,聽起來很嚴重的熱痙攣、熱暈厥,其實程度相對輕微;其次是熱衰竭,屬於中度;最嚴重、最致命的,反而是最常聽見的中暑。

熱痙攣

  • 成因:當在高溫環境下長時間活動,導致汗液過度流失或補充過多水分時,可能就會因為體內鈉、鉀離子等電解質濃度偏低,使肌肉不由自主的收縮。

  • 症狀:因骨骼肌收縮造成疼痛、抽筋、痙攣等現象,一般症狀約會持續1到3分鐘,常發生於大腿、小腿與手臂等部位,嚴重的話可能影響到腹壁肌肉。

熱暈厥

  • 成因:在炎熱的環境下長時間站立(如學校朝會、軍隊訓練)時,身體為了幫助散熱,皮膚血管會擴張,並讓血液在體內重新分配。此時回流不順的血液,就容易跑到周邊血管或四肢,使腦部缺乏血流。

  • 症狀:當腦部缺乏血流時,就會造成暫時性暈厥,四肢末梢也可能出現水腫的情形,通常數周後就會自然消失。

熱衰竭

  • 成因:在高溫的情況下,人體內水分、鹽分大量流失,未適時補充水分或電解質,進而導致血液循環衰竭。

  • 症狀:當熱衰竭發生時,可能出現大量出汗、面色蒼白、全身無力、噁心,或是頭暈、頭痛、血壓降低等症狀,同時體溫也可能會上升;但不同於中暑,熱衰竭患者的體溫通常不會超過40°C。

中暑

  • 成因:熱衰竭並未妥善治療,就可能惡化成最嚴重也最致命的中暑。

  • 症狀:和熱衰竭同樣都會出現頭暈、嘔吐、全身無力等症狀,但最明顯的病徵是患者體溫會超過40°C,並因為喪失排汗功能,導致皮膚乾燥發紅,甚至出現意識混亂、說話不清等神經異常症狀,嚴重會引發休克、心臟衰竭、橫紋肌溶解等併發症,進而導致死亡。人體一旦中暑,死亡率高達30%~80%。

熱傷害處理怎麼做?

根據國健署「熱傷害別來!急救5步驟懶人包」、熱傷害急救處理資料,當身邊有人出現熱痙攣、熱暈厥、熱衰竭徵兆時,我們可以跟著以下步驟,解除患者的不適狀態。

  1. 陰涼:將患者從高熱環境移至陰涼且通風處,樹下、附近店家、騎樓下都是不錯的選擇,切記不要讓圍觀人潮影響患者的通風。

  2. 脫衣:鬆脫患者衣物,並將其足部抬高;讓患者平躺休息,如有嘔吐則要側躺,以保持呼吸道暢通;若患者有抽筋情形,可適度拉伸肌肉,觀察是否好轉。

  3. 散熱:將身體泡在冷水中(頭維持在水面上),經由冷水之傳導與對流降溫;或在患者全身皮膚撒水,並加速通風(如揮動扇子)促進出汗與排汗;也可以用毛巾包覆冰塊或冰涼飲料罐當作冰袋,放置於頸部、腋窩和鼠蹊部。

  4. 喝水:患者意識清醒,可給予稀釋的電解質飲料或加少許鹽巴的冷開水,避免酒精或咖啡因。但若患者已意識不清,就不宜再喝水,以免嗆到。

  5. 送醫:如果上述任一步驟,發現患者的情況已超出可面對的情況,務必盡快撥打119尋求醫護人員的救助;等待救護車的同時,應重複進行前四個步驟。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中暑患者已發燒超過40°C且失去意識,如未能在3小時內將其核心體溫降至39°C,死亡率會大幅提高。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快速發現、快速降溫、快速送醫,盡可能地為患者爭取更多時間,以獲得更專業的醫療救護處理。

熱傷害急救NG做法有哪些?

遇上熱傷害,千萬別操之過急,以免帶來二度傷害。除了不能讓患者泡在過冰的冰水裡,避免導致血管過度收縮之外,也切勿使用酒精、退燒藥來降溫。

酒精屬於揮發性高的液體,僅能「暫時」使表面皮膚溫度下降,實際上卻會導致毛細孔收縮,反而會阻礙身體進行後續散熱。

退燒藥則適用於人體發燒時,一般而言,發燒主要是因為受病菌感染,發生發炎與免疫反應所導致;與熱傷害的升溫原因大相徑庭,因此服用退燒藥對中暑患者並不會產生任何幫助。台北市藥師公會理事長張文靜提醒,身體無法散熱,在高溫狀態下,如果又服用退燒藥物,不但無法降溫,還可能增加中暑併發症,引發急性腎衰竭、肝臟衰竭、凝血功能異常等風險,不可不慎!

熱傷害高風險族群有哪些?

衛福部提及,年長者、小孩、慢性疾病者、正服藥治療者、高溫或密閉空間職業從事者、社經地位弱勢者,都是環境熱的高危險族群,要留意熱傷害對身體造成的影響。

  • 年長者:對環境溫度變化反應變遲鈍,排汗系統也較緩慢,若加上其他合併症或身體、認知功能障礙,都會讓熱傷害的風險大增。家中若有長者,要多關心其所處的環境溫度是否合宜、衣著是否舒適,攝取的食物與水分是否足夠。

  • 小孩:孩童對高溫的調適能力不佳,照顧者要注意,除需提供足夠的水分,更要避免將幼童單獨留在緊閉門窗的室內或車內。

  • 慢性疾病者:熱會提高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疾病患者的風險。

  • 正服藥治療者:注意防範高溫影響藥物的療效,用藥需經醫師指導。

  • 高溫或密閉空間職業從事者:如勞工或農人等,建議勿在烈日當空下工作,尤其當需穿著防護衣或雨衣噴灑化學藥品、農藥者,更應謹慎防範熱傷害。

  • 社經地位弱勢者:住在公寓頂樓或缺乏適當通風及空調設備時,有些人會因排汗少且皮下脂肪較厚,對環境熱耐性較差,而易導致環境熱急症。所以大家千萬不要以為只有在烈日下才會發生熱傷害,室內也是有可能的哦!

熱傷害預防怎麼做?

台灣夏季溼熱,國健署提醒,要預防熱傷害,務必掌握以下三大要訣。

保持涼爽

  • 穿著輕便、淺色、寬鬆、透氣的衣服。

  • 不論時間長短,絕不可將幼童單獨留在密閉、停泊的汽車內。

  • 盡可能待在室內涼爽、通風或有空調之處;若家中沒有空調,建議高溫時前往有空調設備的公共場所避暑。

補充水分

  • 應隨時補充水分,切忌等到口渴才補充;建議養成每日至少飲用2000毫升白開水的好習慣。如有特殊原因,醫師囑咐少量喝水者,應詢問醫師天氣酷熱時,應喝多少量為宜。

  • 可多吃蔬果,因蔬果含有較多水分、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及膳食纖維,可促進身體健康。

  • 不可補充含酒精及大量糖分的飲料,以避免身體流失更多水分。

提高警覺

  • 隨時注意中央氣象署發布的天氣預報,選擇適當時間安排戶外活動。

  • 戶外工作者、運動員或密閉空間工作者,應隨時留意自己及身邊同事的身體狀況,適當休息並補充水分。

  • 嬰幼童及長者應避免於上午10時至下午2時外出;如果必須外出,建議行走於陰涼處,並塗抹防曬乳、戴寬邊帽、太陽眼鏡。

最後提醒大家,每個人都可能發生熱傷害,千萬不要掉以輕心,因為傷害總是來得猝不及防,唯有時時刻刻保持警惕,才能遠離熱傷害哦!

撰稿記者:陳昭容

核稿編輯:羅芋宙

參考資料

熱傷害怎麼產生? 認識熱傷害(衛福部國健署)
熱傷害的種類,有什麼症狀?(衛福部國健署)
熱傷害別來!急救5步驟懶人包(衛福部國健署)
熱傷害急救處理(衛福部國健署)
炎炎夏日 請謹記「環境熱傷害」處理五步驟(衛福部)
預防熱傷害!保持涼爽、補充水分、提高警覺(衛福部國健署)

看更多相關新聞
全台熱成烤番薯!早期阿公阿嬤「沒冷氣吹忍得住?」 網點2關鍵
酷暑注意!室內也會有熱傷害
死亡人數飆至1301人 麥加朝聖者「跨過屍體前進」成常態
極端氣候釀「4大災」襲美 逾1億人收高溫警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