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窯復建沒煙囪 包子窯活像廁所

由文化局復建的包子窯卻沒蓋煙囪,外型被譏為「廁所」、「風水」,失去傳統窯爐味道。(陳俊雄攝)

中國時報【陳俊雄╱新北報導】 隨著瓦斯窯、電窯取代柴燒窯,鶯歌300多根煙囪一根根遭到拆除,如今已剩不到10根,今年初被拆除的國慶街包子窯,經文化局協調建商覓地復建,但復建的包子窯卻沒煙囪,外型也和舊窯有所差距,地方耆老認為,新窯像廁所,原味盡失。 鶯歌極盛時期共有超過300根的煙囪,搭火車看到遠方天際線一根根的煙囪,就知道鶯歌火車站快到了,持續冒出遮天濃煙的「煙囪」,也被視為是鶯歌的代表物。 今年初,建商買下國慶街、光明街的一塊建地,在文化局協調下,覓地復建原本位在當地的包子窯。文化局表示,為確保復建的包子窯能夠依照原樣復舊,在期中、期末報告審議過程還特別請來侯福全、李乾朗、戴寶村、賴志彰、張震鐘等知名教授擔任委員,同時也請來鶯歌在地文史社團與會。 文化局文資科長曾繼田說,舊窯拆下的建材有限,煙囪部位的建材又未能保留使用,審查時委員即針對重組窯體方式深入討論,最後以復建窯體並未一併施作地下煙道,決議無復建煙囪必要。 曾繼田表示,復建後的包子窯體以剖面方式呈現,讓民眾實際了解古早以磚頭堆砌包子窯的工法及構造。 復建的包子窯已近完工,地方人士發現,少掉煙囪的包子窯不僅原味盡失,且形狀就像是廁所;還有民眾表示,「有點像風水」,現在又剛好是鬼月,「走過感覺毛毛的」。 新旺集瓷董事長許順杰說,復建的包子窯完全和國慶街舊窯形狀不同,看起來「會讓人誤認是廁所」。他認為,鶯歌還有許多早年砌窯的師父,當初復建應擷取老師父經驗,而不是蓋出一個形體、內涵俱失的東西。 地方人士也認為,「煙囪」是早期柴燒窯的精神象徵,也是鶯歌當地的重要地標,復建窯體卻缺了煙囪,「就像是吃古早麵卻少放那一塊肉」。 對此曾繼田解釋,國慶街舊窯有年久失修、矮化問題,窯體外也附加許多不屬於窯體的東西,沒有依照原樣復建說法,純屬「誤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