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智庫:歐盟經濟安全政策須因應出口依賴問題

(中央社記者田習如布魯塞爾19日專電)歐洲智庫Bruegel指出,歐盟經濟安全政策尚須加強因應出口依賴問題;歐盟副主席維斯塔哲在同場座談強調理念相近國的經濟安全合作,因為「每個國家在面對(經貿)脅迫時都是小國」。

時值歐洲聯盟(EU)重要人事換屆期,本屆歐盟大力著墨地緣政治下的競爭力和經濟安全議題,料將繼續成為下一屆歐盟當局的重點。

布魯塞爾歐洲暨全球經濟研究所(Bruegel)今天舉辦座談探討歐盟經濟安全政策,距離去年6月歐盟執行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提出「經濟安全戰略」正好滿一年。

當時執委會提出的經濟安全工具主要有三面向:一是外來投資審查,尤其是投資歐盟境內關鍵基礎設施或併購歐洲重要企業;二是出口管制,尤其涉及軍武科技、間諜軟體等敏感產品;三是管控對外投資,避免歐洲企業將先進關鍵科技輸出到有風險的國家。

執委會並將其他「去風險化」(de-risking)工具納入這套經濟安全戰略架構下,包括關鍵原料法、歐盟晶片法,以及反制他國以貿易為脅迫武器的「反脅迫政策工具」(EU Anti-coercion Instrument)等。

根據Bruegel主任澤特梅爾(Jeromin Zettelmeyer)與研究團隊評估,目前歐盟對進口產品「去風險化」提出的政策尚可,尤其在關鍵原料、晶片領域,在遏阻經貿脅迫上則有強力的「反脅迫政策工具」,但降低出口市場依賴度的政策仍遭到大幅忽視。

中國是歐盟第2大貿易夥伴,也是經濟安全戰略的主要對象之一,歐盟是否該降低與中國的經濟融合,澤特梅爾坦言團隊內部意見分歧,歐盟圈對此需要更多討論。

執委會負責競爭力政策的副主席維斯塔哲(Margarethe Vestager)表示,歐盟目前非常需要的是建立「在乎經濟安全的文化」,從「效率第一」的典範轉移到更加考量經濟韌性和供應鏈安全。

她指出,當前經濟安全面臨到中國產能過剩問題的挑戰,歐盟市場無法吸收、價格也無法與之競爭,這是前所未見的供應面衝擊,不能坐看問題惡化。

維斯塔哲強調國際合作共同因應的重要,認為下階段經濟安全議題需要建立系統化的方法,包括七大工業國(G7)已同意發展一套針對潔淨能源科技的「可信賴度標準」,透過資訊安全等標準篩選可信賴的合作產業,「例如企業搬到越南,但仍是中國公司」,可信賴度就待商榷。

她表示,建立這套標準後就可以進一步發展對企業有誘因的政策,化解企業投入經濟安全將使成本大增的顧慮。她並認為合乎標準的夥伴將會逐漸形成群聚效應(critical mass),「這不是件小事」。(編輯:陳正健)113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