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議會選舉顯示歐盟右傾 學者預測對台政策不變對中更強硬

國策院今日舉行「G7峰會、歐洲情勢與中俄朝軸心」座談會。(蔡宗穎攝)
國策院今日舉行「G7峰會、歐洲情勢與中俄朝軸心」座談會。(蔡宗穎攝)

歐洲議會近期舉辦選舉,結果顯示歐洲有右傾現象,外界擔心對日後歐洲各國政局影響,學者指出,歐盟對台政策的影響方面,由於台灣戰略重要性,可能會在極右勢力影響下得到更多關注,然而具體政策變化將取決於議會內部的廣泛共識。而對中方面,預期現任歐盟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會連任,對中可能也會採取更強硬立場。

中研院歐美研究所研究員林正義指出,這次G7峰會聲明提到中共29次,是歷年來最多的一次,可見其關注中共的重要性,聲明提到與中共建立穩定關係,強調管理分歧,並指出包含在促進國際和平安全、氣候變遷、生物多樣、毒品、經濟穩定、衛生安全、永續等議題可以合作,不過聲明特別提到,中共遵守國際規則與規範符合全球利益。

此外,這次會後聲明在台海議題上也延續去年說法,強調台海和平穩定加上對國際社會安全繁榮是不可或缺要素,毫無疑問是美日引導出來,但現在即使沒有美國參與,歐洲國家彼此間或是對外也會納入相同文字。

東海大學政治系教授沈有忠則聚焦歐洲議會選舉,他說,歐洲議會選舉象徵性意義大於實質意義,因為歐洲議會對成員國內部的規範作用較低,本次選舉較像民眾對當前情況不滿的宣洩,是歐洲各國選舉的前哨戰,提供廣泛政治範圍給各國參考。選舉結果顯示歐盟有右傾現象,沈有忠認為,是因為歐洲民眾回到物質主義或國家安全考量,百姓對經濟、烏俄戰爭疑慮反映在選票上。

沈有忠續指,雖然有媒體認為歐洲民粹化,向極右派發展,但這言過其實,確實右派勢力崛起,但選舉結果仍顯示中間偏右占多數。不過可以觀察到,歐盟主要領導國之一的德國國內政治有分歧傾向,德國2021年有效黨數量超過4個,令人想到德國威瑪共和時期政治破碎的現象。

他提醒,另外包含法國及11月的美國總統大選,面臨右翼勢力抬頭,對團結的歐洲與民主陣營來說將會有更多不確定性與難度。

國策院執行長王宏仁則說,歐洲政治生態發生重大轉變,台灣應開始學習如何與右派勢力溝通。他指出,本月28日與29日歐盟峰會將確認執委會主席、理事會主席以及歐盟外交高級代表人選。對中強硬的馮德萊恩有望連任執委會主席、中間偏左的葡萄牙前總理科斯塔可望擔任歐盟理事會主席、對俄羅斯強硬的愛沙尼亞總理卡拉斯則可能擔任外交高級代表一職。

王宏仁指出,因此對中政策方面,儘管極右勢力的增長,歐盟對中的政策不太可能發生重大轉變。馮德萊恩也一直主張在與中共的合作和競爭中保持平衡。而極右勢力的壓力反而可能會推動歐盟在一些問題上對中國採取更強硬的立場。

他也直言,美國對歐洲很多事情上都慢了中共一步,例如中共直接和法國、義大利、德國等溝通、談判、交流,即使歐盟現在提高中共輸出品部分關稅,但似乎不痛不癢,中共採取各個擊破,分別施加壓力的方式

王宏仁表示,歐盟與美國的關係可能會有細微的變化,極右政黨通常持有歐洲懷疑主義和民族主義情緒,可能會呼籲歐盟在某些領域上更加自主於美國的影響。然而由於跨大西洋聯盟在安全和貿易方面的核心作用,不太可能出現重大偏離既定政策的情況。

至於歐盟對台政策,他則說,由於台灣的戰略重要性,特別是在科技和區域安全方面,可能會在極右勢力的影響下得到更多關注。這些政黨通常對專制政權持強硬反對立場。然而具體政策變化將取決於議會內部的廣泛共識。歐盟對台灣的官方立場一直是支持台灣的民主治理,預計將保持穩定甚至增加對台灣參與國際組織的支持力度。

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助理教授林穎佑則分析烏俄戰爭對兩岸關係影響指出,台灣必須關注解放軍從烏俄戰爭中學到什麼,若解放軍有所改變,台灣的防衛戰略也應隨之調整。

他指出,2024年解放軍聯合利劍軍演、香格里拉對話、快艇沖淡水等事件,會讓民眾關注立即出現的危機,但是更該注意的是今年4月解放軍戰略支援部隊解散改組,可能就是解放軍看到烏俄戰爭後所做的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