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對中國電動車加稅如雙面刃 6成非中國品牌

(中央社台北14日電)歐盟擬對中國生產的純電動汽車增加關稅,並指中國電動車接受政府補貼進行不正當低價銷售。但實際上,歐盟從中國進口的電動車,有6成是美國特斯拉和法國雷諾等歐美廠商的產品。

歐盟執委會12日宣布對中國進口電動車(BEV)加徵暫時性反補貼關稅,在受調查的中國3大汽車集團中,比亞迪將被加徵17.4%;吉利汽車20%;上海汽車集團因配合調查度低,將被加徵最高額38.1%關稅。

公告顯示,對參與調查但未被抽樣的製造商,加徵稅率則為21%,這也包括歐美廠商。特斯拉在中國生產出口歐盟的電動車則列為特例,若能提出合理申請,特斯拉有可能在關稅最終確定時得到一個單獨計算的稅率。

公告表示,若與北京無法透過對話解決中國製電動車獲得過度補貼的問題,將自7月4日起加徵。

據日經中文網報導,2023年在歐盟銷售的電動車中,約20%(30萬輛)是從中國進口的產品。中國產品的銷售額達到110億歐元。中國乘用車業界團體的數據顯示,歐洲是中國電動車出口的最大市場,占比約4成。

報導引述歐洲智庫T&E(運輸與環境聯合會)的調查顯示,按不同廠商來看,在上海擁有工廠的美國特斯拉占比最高,達到28%;其次是在湖北省擁有工廠的法國雷諾旗下品牌達契亞(Dacia)占20%;在遼寧省有擁有基地的德國寶馬等車廠占12%。這些歐美品牌占比達到6成。

報導說,歐盟加徵額外關稅不僅會損害在中國設立生產基地的歐美大型廠商的競爭力,還會招致中國政府的報復。

綜合北京日報等陸媒報導,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2023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120.3萬輛,其中特斯拉就占約29%。

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汽車國際化專業委員會秘書長孫曉紅指出,2023年中國出口歐洲的電動車有3至4成是特斯拉,約2成是歐洲汽車品牌,中國自主品牌不到總量的一半。

「如果歐盟對中國出口的電動車加徵關稅,將帶來雙輸的結果,表面上制約了中國生產的車,其實很多都是歐美的品牌。」孫曉紅說。

T&E數據顯示,2023年在歐盟銷售的中國品牌電動車,上汽集團旗下的MG占25%,名列第一;其次是吉利汽車與富豪創立的的極星(7%);比亞迪排名第三(4%)。

報導指出,上汽集團雖然可能被加徵38.1%關稅,但上汽在泰國、印度都有工廠,短時間就可把零部件運到泰國、印度組裝,以規避歐盟的關稅大棒。近日傳出,上汽將在歐洲設立兩座工廠。吉利本來在歐洲就有基地,比亞迪也在匈牙利設廠。(編輯:楊昇儒/呂佳蓉)113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