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天氣搞不清 新委員會當心了

(圖/本報系資料照)
(圖/本報系資料照)

6月19日賴清德總統在就職滿月記者會上宣布成立「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等3個委員會,說是為了「替國家發展擬定戰略,與民間力量展開對話,和國際社會深化合作,更為未來的台灣展開行動。」用意良好,但不免有侵犯行政院職權,疊床架屋之虞。果不其然,環境部於6月20日以任務編組方式成立「綠色戰略辦公室」,扮演行政院「永續長」角色,將整合環境部內部與外部有關氣候、淨零相關政策與業務,提升政府氣候治理量能,預計7月召開首次會議。

依照政府內部作業流程,環境部顯然不是一天之內突然決定成立一個戰略辦公室,而是彭啟明部長新官上任,籌謀數周所端出的一把新火炬,恰巧與賴總統呼應上了,未來雙方是相輔相成抑或扞格競合還有待觀察。

賴清德總統講話中提到:「氣候變遷與極端氣候的衝擊,絕對是全球人類所面臨最大的挑戰」。我對「極端氣候」這一用詞產生疑義。經查,環境部公布的《氣候變遷因應法》中全文13590多字中皆無「極端氣候」字眼。賴總統的用語、總統府公文書對於這個名詞應該闡明其意。

以我對於氣候科學的理解,極端氣候是指地球上生物稀少、不適人居的氣候,例如嚴寒的北極、南極氣候,或極度乾旱缺水的沙漠氣候,英文用詞為extreme climate。台灣寶島四季如春,哪來的極端氣候呢?氣候變遷會使台灣的氣候變成極端氣候嗎?

我猜想,是總統府的幕僚人員把「極端天氣」(extreme weathers) 誤植為「極端氣候」了。「極端天氣」指的是特殊的天氣現象,例如颱風、暴雨、嚴寒、酷熱等,是脫離了當地平常氣候之「極端」氣象狀態。

「天氣」(weather) 與「氣候」(climate)在英文字形與字義上差很多,不至於混用,翻譯成中文後,「氣候」與「天氣」一字之差,意思上差很多,國內媒體經常誤用,總統府一時不查,差以毫釐,謬以千里!

換句話說,氣候指的是一地的長期平均狀態,近年因氣候變遷,平常適宜人居的地方開始偶而出現一些「極端天氣」,例如近來中國華南地區出現的洪水氾濫,例如台灣每年都有幾次的颱風天氣。總統府與環境部擔心的是「氣候變遷」會不會增加大颱風侵台的頻率,會不會增加颱風的強度、強降雨的雨量。這些都是「極端天氣」,不是「極端氣候」。

總統畢竟位高權重,行政院長由總統提名任命,成立的新委員會如有任何決議必然對於行政院各部會產生重大影響,還是謹慎為好!現在總統府對「氣候」與「天氣」兩詞的意義搞不清,可能就是環境部新成立的「綠色戰略辦公室」要面對的第一個戰略問題。(作者為前環保署署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