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豚神經毒素耐高溫 中毒死亡率達61%

誤食有毒河豚致死率高,食藥署籲民眾勿捕捉食用。(食藥署提供)
誤食有毒河豚致死率高,食藥署籲民眾勿捕捉食用。(食藥署提供)

日前南投發生河豚中毒案,釀1死、8送醫。食藥署今天(29日)表示,河豚毒素屬於神經毒素,加熱無法破壞毒素,食用後會出現唇舌發麻、嘔吐等中毒症狀,嚴重時甚至會導致死亡,呼籲民眾避免捕捉及食用,也建議餐飲業者不要供應河豚,避免消費者誤食有毒河豚。

近日河豚中毒事件引發關注,食藥署指出,河豚種類繁多,光靠肉眼不易辨識,河豚毒素屬於神經毒素,毒性約為氰化鈉的1千倍以上,加熱也無法破壞毒素,毒素主要存在於河豚的卵巢、肝臟、腸、皮膚甚至肌肉組織中,通常在食用後10至45分鐘產生唇舌發麻、手麻、腳麻、頭痛、眩暈、嘔吐等中毒症狀,嚴重時甚至會因呼吸衰竭而死亡,死亡率約為61%,目前無解毒劑。

此外,考量近期國際間屢見生鮮蔬果遭受李斯特菌汙染的警訊,食藥署提醒,李斯特菌廣泛存在於自然界中,能在土壤、腐生植物和許多哺乳動物的糞便中發現,甚至可在冷藏低溫下生長繁殖,易受污染的食品包括新鮮水果、生菜沙拉、即食食品、沙拉醬及未經適當殺菌的牛奶或冰淇淋等。疾管署提醒,新鮮蔬果應徹底清淨後再食用,烹煮肉類食品時也應徹底加熱,並儘速食用完畢。

食藥署呼籲,民眾預防食品中毒應牢記「洗鮮分熱存」五要準,包括要洗手、要新鮮、要徹底清洗、要生熟食分開、要徹底加熱。

原始連結

更多中央廣播電臺新聞
我國原料藥列輸歐第三國名單 縮短外銷歐盟時程
南投河豚中毒案 食藥署:貨源若違法將開罰
日本綠茶粉檢出微量輻射 食藥署勸導業者退關

看更多相關新聞
南投河豚宴一死案 食藥署:食餘檢體檢驗結果最快下周一出爐
不只河豚有毒!屏東曾有人吃「這類海產」住進加護病房
吃下有毒河豚「嘴麻」快就醫!醫師示警:螺、貝類及章魚也會有
河豚烹煮也難去毒!食藥署喊別亂吃「最接近天堂的食物」
河豚神經毒素耐高溫 中毒死亡率達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