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暑去熱保養飲:熬一碗酸梅湯,解你的食慾不佳!

炎熱的天氣,如果能來杯酸溜溜的酸梅湯(烏梅汁),燥熱感受也能消去一大半,酸梅湯使用藥食兩用的多種中藥食材,經過熬煮而成,有了酸甜回甘的滋味。酸梅湯能有去熱兼保養用途可是有原因的!如何製作好喝的酸梅湯?準備時別遺漏了幾種必備食材,煮出能作為開胃解膩、護脾肺的保養飲酸梅湯吧!

食慾不振時來點酸梅湯,促進開胃生津,飯後適量飲用則有助解油膩,而口乾舌燥、身體感到燥熱時,有去熱消暑氣之感。酸梅湯主要以烏梅、山楂、陳皮以及甘草等多種中藥材熬煮,可透過適量加入洛神花、桂花以及冰糖來幫助增加風味,這些食材還有哪些保養功能?

酸梅湯裡的經典食材不可少!

烏梅:

<span class="s1">Photo:<a href="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Ubai20190901_001.jpg" rel="nofollow noopener" target="_blank" data-ylk="slk:wikimedia;elm:context_link;itc:0;sec:content-canvas" class="link ">wikimedia</a></span>
Photo:wikimedia

酸梅湯中的靈魂角色,烏梅是使用薔薇科植物梅的果實,燻製並乾燥後的果實即為中藥烏梅。其味酸,利於潤肺生津,當身體燥熱、口舌燥時,運用烏梅確有幫助。

山渣:

取自野山楂植物的乾燥成熟果實,亦為酸味風味的來源,山楂常用於生津解膩,更有消積食的助消化用途。

陳皮:

食材前身為芸香科的橘子,取其外皮經過小火或低溫乾燥等處理而成。藥材食療具有護脾胃、舒緩食慾不振、助消化以及化痰等功能,陳皮以呈現褐色並完整經過處理陳化者,品質相對較優。

甘草:

<span class="s1">Photo:<a href="https://pixabay.com/zh/photos/licorice-chinese-medicine-flat-3495016/" rel="nofollow noopener" target="_blank" data-ylk="slk:pixabay.com;elm:context_link;itc:0;sec:content-canvas" class="link ">pixabay.com</a></span>
Photo:pixabay.com

甘草為酸梅湯中甘甜味、回甘的來源,其為豆科甘草屬植物的根部與莖部,中藥材中以片狀方式呈現,性平、味甘,潤肺、補脾胃,酸梅湯中加入適量甘草,產生的甘甜能夠豐富飲品的層次。

洛神花:

製作酸梅湯時,有些作法中會適量加入洛神花,也使酸梅湯多了風味特色,洛神花幫助清熱退火、護血管,更是保養食材。加入洛神花後的酸梅湯,釋出的花青素等會使湯汁呈現偏紫紅色,色彩鮮豔許多。

簡易的酸梅湯熬煮技巧

製作酸梅湯時,可以直接使用中藥店等安排好的用量比例,或可參考大致的用量如話梅 50 公克、山楂 30 公克、甘草 3 ~ 5 片左右、陳皮 10 ~ 12 公克、冰糖適量、水 2000 cc(實際可自行衡量與調整)。

熬煮酸梅湯時急不得,以小火慢熬更有助於味道釋放與融合。煮酸梅湯時,先將藥材以清水沖去或拂去表面灰塵雜質,放入水中約 15 分鐘左右稍微浸泡,再開小火熬煮約 30 分鐘(試熬煮狀況調整)。熬煮到關火前約 5 分鐘,可以放入洛神花或桂花,最後過濾湯水與食材,再用冰糖調整風味。

▼可以參考下方酸梅湯食譜:

未使用洛神花的酸梅湯,湯水色澤偏烏褐色,而有時在酸梅湯小販上看到的橘紅色酸梅湯,大多是使用紅色話梅而非烏梅作為主要食材,因此湯飲的顯色和烏褐色酸梅湯有所不同。

要喝酸梅湯,這些人先留步

酸甜生津的酸梅湯,溫熱的飲用或加入冰塊變冷飲,都別有風味,雖然酸梅湯是去熱保養飲品,但也別貪於滋味過量飲用,由於味道偏酸及藥材等考量,如身體虛弱、女性生理期和孕婦,較不適合飲用。而胃部如有胃食道逆流症狀,也應斟酌或避免。另外,有些人將酸梅湯作為日常茶飲或感冒護肺止咳茶飲,但若是屬於風寒型的感冒,則也要避免飲用。若不確定是否適合,請先衡量身體狀況、請教專業中醫師。

使用多種保養食材熬煮而成的酸梅湯,只要掌握食材與熬煮方式,解膩生津、護脾肺的酸梅湯,炎熱的天氣不妨試做,也不一定要喝冰涼的,放涼溫溫的喝也是一百分的酸甜好味唷!

>>更多酸梅湯製作在這裡

完整文章這邊看:消暑去熱保養飲:熬一碗酸梅湯,解你的食慾不佳!

iCook 旗下愛料理生活誌,你的日常好夥伴,天天分享實用生活情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