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頭白屑、頭皮癢痛⋯是乾癬或脂漏性皮膚炎?台大醫揭「1關鍵」差異

頭皮超多頭皮屑,怎麼換洗髮精都沒用,是乾癬還是脂漏性皮膚炎發作?40多歲的張先生在10年前發現自己頭皮又癢又痛,起床時發現枕頭全是掉落的皮屑,且後腦出現大塊結痂,多次擦藥都沒用,檢查才發現是中重度乾癬。皮膚科醫師提醒,乾癬症狀容易跟其他皮膚疾病混淆,尤其8成病灶發生在頭皮,很容易誤認為脂漏性皮膚炎。




台灣乾癬暨皮膚免疫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皮膚部主任蔡呈芳表示,目前台灣約有20萬名乾癬患者,每年新發人數約3,000人,其中2~3為中重度患者。雖然乾癬不會傳染,卻是一種嚴重的慢性自體免疫疾病,除了基因遺傳外,後天也會受到荷爾蒙、壓力、環境、寒冷、潮濕、外傷、感染等多重因素而發病。



乾癬易誤診脂漏性皮膚炎

蔡呈芳說明,乾癬是慢性皮膚發炎病變,男比女多,好發年齡有2個高峰期,分別在30至39歲,以及60至69歲。年輕女性的發病時間大多比年輕男性早,以20多歲青春期荷爾蒙變化為主因,但症狀通常較輕微;男性以30幾歲為高峰期,可能因環境、壓力而誘發;至於長者可能是老化導致免疫力低下或疾病所致。

「乾癬初期症狀以頭皮最常見,高達8成病灶會發生在頭皮,出現頭皮屑很多、頭皮又癢又痛、大片結痂甚至落髮,易被誤診為脂漏性皮膚炎。」蔡呈芳指出,乾癬皮屑較厚且呈銀白色、病灶範圍較大,是與脂漏性皮膚炎的最大差異。其他乾癬初期症狀包括,指甲病變,常被誤認為灰指甲;幼童乾癬患者則會以類似尿布疹的方式表現,容易導致延誤治療。

蔡呈芳說:「一旦乾癬症狀持續出現,超過3個月以上,就會變成慢性。」如不穩定治療,可能引發全身系統性疾病,包括關節炎、心血管疾病、三高、脂肪肝及代謝症候群等,加上乾癬造成皮膚外觀受損,進而導致患者的心理壓力,出現憂鬱情形,嚴重影響生活與工作。



中重度乾癬需使用全身性藥物

台北林口長庚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台灣皮膚科醫學會理事黃毓惠表示,若乾癬症狀屬於輕度,可使用有健保給付的外用藥膏,不一定要用全身性藥物;但如果是外用藥膏塗抹無效、病灶範圍大且不斷復發,或長在手掌、腳掌及指甲等特殊部位難擦藥的中重度患者,可考慮使用全身性藥物。

黃毓惠指出,目前乾癬的全身性藥物多元,有光照治療、生物製劑與標靶藥物:

  • 光照治療:安全且能有效控制乾癬,特殊病灶部位可能不適用。

  • 生物製劑:安全性高、療效好,價格昂貴。

  • 新型小分子標靶藥物:包含針劑與口服2種,口服比針劑在使用上更加方便,兩者相較於傳統治療副作用更少、效期長,可大幅改善頭皮、指甲、手掌心等特定部位的皮膚狀況。



乾癬治療2關鍵預防復發

蔡呈芳強調,乾癬雖然無法治癒,但根據研究指出,若能達到治療2大關鍵,部分患者有機會不再復發:

  • 在乾癬發病2年內接受治療:治療的速度較快、停藥後復發速度變慢,用低劑量治療效果也很好。

  • 輕度患者一開始就積極治療、不自行停藥:可減少發炎細胞不斷擴大,預防疾病慢性化。

蔡呈芳提醒,雖然乾癬患者多需一輩子持續用藥,但疾病控制穩定,或在疾病早期就介入治療,用藥一段時間後可在醫師指示下嘗試減藥甚至停藥;除了藥物控制外,須維持正常生活作息,睡眠充足、飲食清淡,都能避免讓乾癬病灶更加嚴重。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

看更多優活健康網相關報導
梅雨季皮膚癢不停!是汗皰疹還香港腳?「汗皰疹懶人包」一文看懂
這病超怪「抓一下」就發作!醫警:皮膚癢別抓,小心全身冒百顆紅疹


本文授權轉載自《優活健康網》,原文為滿頭白屑、頭皮癢痛⋯是乾癬或脂漏性皮膚炎?台大醫揭「1關鍵」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