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電共生加持 養殖王國拚轉型

工商時報【文╱簡立宗】 從早期草蝦王國到現今的石斑王國,臺灣的養殖技術在國際始終享有盛名。不過由於場域缺乏完善整體規劃及養殖人口老化,台灣養殖業正面臨轉型危機,時值政府力推能源轉型之際,隨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公布的「養殖漁業經營結合綠能設施專案計畫審查作業要點」之上路,透過「漁電共生」引進太陽光電業者,挹注綠能資金,協助業者更新場域設施、提升養殖收益,將成為我國養殖業轉型的重大契機。 立法委員賴瑞隆表示,再生能源條例上路通過十年,期望在2025年時,再生能源使用可達占比20%,達成非核家園的目標,其中太陽光電更是重要主力,而台灣廣大的農漁業用地更是不可忽略的一塊,透過漁電共生之售電或租地收入,可為養殖業者創造額外收益,太陽能板之設置亦有助漁塭調節溫度,此外透過與太陽光電業者合作,更可藉此導入智慧養殖的平台,帶動產業轉型。 針對環保或與養殖衝突的疑慮,賴瑞隆委員說,企業於歐美市場採購再生能源已有一段時間,在亞洲的需求也與日俱增。國際知名企業,從 Apple到Google,愈來愈多企業在電力使用上選擇再生能源,甚至承諾使用百分百再生能源,證實發展綠能是走在正確的路上,漁電共生也為養殖業轉型的重要契機。不過,由於專法剛剛上路,外界難免多所疑慮,這些都有賴中央部會包括經濟部能源局及農委會的溝通,並藉由成功案例之建置來化解業者及人民的疑慮。 經濟部政務次長曾文生表示,太陽光電的發展,首先要為各界尋找到合理的空間,才聚焦並形成共識。由於台灣土地有限,在一個土地作兩件事,共生絕對是綠能發展的重要基礎。所謂的共生並非只是在土地上,多搭建一片太陽能面板,而是要為在土地上營生的相關人及環境謀求永續。為求傳統漁業轉型,漁電共生有其必要性,經濟部希望在發展再生能源的同時,仍能兼顧漁業產能。目前正考量如何以合約確保養殖業者、地主、養殖承租戶及光電業者的權益,未來亦研擬將此列為核准設置的考核項目。產業與能源發展都是經濟部的管轄項目,經濟部願意與業者站在一起,將各方利益列入考量,齊力攜手為產業及能源轉型而努力。 農委會表示,農委會推動室內循環水養殖設施屋頂結合光電板,並導入智慧化養殖模組,創造漁電雙贏,已有成功案例。位於台南東山區筍殼魚養殖場導入高科技智慧生產模組,並將申請產銷履歷驗證,目前不僅太光電裝置容量有0.5MW,在控制飼養環境、餌料、水質技術突破,魚苗育成率達6到8成,打破世界紀錄,且用自來水就可養殖筍殼魚,回收95%水循環養殖。預估可達年產量10萬台斤、營業額5千萬元,為促進產業升級並推動再生能源之最佳示範模式。不過由於國內以露天養殖魚塭為大宗,農委會亦委託水試所進行實驗,證實太陽光電設施40%遮蔽率不影響養殖生物成長,加上遮蔽部分陽光,讓夏季池水溫度降低,更適合養殖生物成長,目前40%遮蔽率試驗組與未遮蔽對照組相比,整體上產能無差異,甚至有部分試驗組成長情況優於對照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