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囪效應是什麼?哪些建築該留意?煙囪效應發生時,火災應該怎麼逃?

煙囪效應是什麼,你知道嗎?每當火災發生時,經常能看到煙囪效應等字眼,究竟煙囪效應是什麼?哪些建築該特別留意煙囪效應?煙囪效應該如何預防?以及當煙囪效應不幸發生時,火災應該怎麼逃?Yahoo奇摩新聞編輯室帶你一次掌握!

煙囪效應會使得濃煙亂竄、火勢更加猛烈,加劇逃生和救災的困難度。(示意圖/Getty Images)
煙囪效應會使得濃煙亂竄、火勢更加猛烈,加劇逃生和救災的困難度。(示意圖/Getty Images)

台北市政府消防局防災教育雲提到,火災發生時,比起火焰造成的人體灼傷,其實濃煙才是火場的頭號殺手。多數火災的傷亡起因,都和吸入含有一氧化碳及有毒氣體的濃煙有關,而煙囪效應正是造成火煙竄燒、吸入濃煙喪命的關鍵。

台灣消防產業「正德防火」說明,煙囪效應是一種熱對流的物理現象,此過程會被稱為煙囪效應,原因是在煙囪這類的垂直坡度空間中,當其中一端有燃燒物時,產生的煙與氣體,因為輕、熱等特性,造成管道內的壓力變化,周圍空氣被吸進管道內,使得熱氣在短時間內快速上升,並從另一端排出,過程就如同一個大型煙囪一樣。

正德防火指出,溫差、室內外空氣流通程度、管道高度與直徑,以及煙囪內部是否有障礙物等因素,均會影響煙囪效應的強度。當火場發生煙囪效應,熱氣與煙會透過電梯或樓梯等管道空間,快速向上流動,導致高樓層一氧化碳濃度過高,容易中毒休克致死,旺盛的熱對流也會在短時間內擴大火勢,增加火場逃生的困難。

那麼,哪些建築類型容易產生煙囪效應呢?綜合資料顯示,答案是,當建築內具有煙囪特徵的通道時,例如透天厝樓中樓公寓、高樓大廈等建築物,一旦發生火災,可能加速火勢擴大、濃煙亂竄,民眾不可不防。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表示,大多數透天厝在建築設計上,只有設置單一直通樓梯,火災發生時,煙囪效應堵住唯一逃生路徑,導致罹難率較高。尤其房間陽台若加設鐵窗,即無避難路徑;即便沒有加設鐵窗,若想從窗戶逃生,也必須考慮火煙逼近、樓層太高等問題,加深逃生難度;高中物理老師鄭永銘亦在網站「跟著鄭大師玩科學」提到,高層建築內部有大量的管道、豎井、樓梯間、電梯間、排氣道等各種通道直通最高層,當建築物越高,煙囪效應越明顯,火勢延燒速度會越快。

延伸閱讀》透天厝室內梯易使火勢竄升 消防局:煙囪效應

台南市政府消防局提醒,煙囪效應發生時,在樓梯間等「垂直通道」,濃煙平均每秒鐘以3到5公尺的速度上升,流動速度會比「水平」時快上好幾倍,這時如果冒然向上逃避濃煙,反而致命。因此,若是逃生通道沒有濃煙,請立刻往下逃;若是遇到濃煙,則應謹記「小火快逃,濃煙關門」的觀念,馬上將門關上,防止火勢、煙霧侵入,並用衣物或毛巾將門縫塞住,防止煙霧流入。

但請注意,台中市政府消防局強調,不是所有空間都適合關門避難,關門避難應遵循以下三大條件:

  • 牆壁應為不燃材料建造,如鋼筋混凝土等材質。如果是木板隔間,或上方有氣窗就不適合。

  • 房門應為木門、金屬門或防火門。不可為玻璃或塑膠材質。

  • 應有對外窗戶。

延伸閱讀》火災逃生往上跑、關門躲浴室是對的嗎?保命必看火災逃生迷思破解

您可能會問,平時我們能做什麼防災措施,以避免火災發生時的煙囪效應呢?台北市建築管理工程處表示,安全梯間防火門(逃生門)在火災發生時,具有阻止火勢蔓延、防止煙氣擴散的作用,能有效避免煙囪效應,因此大家打開防火門之後,請一定要記得隨手關閉。

2024年5月27日,新竹市集合住宅晴空匯發生火警,兩名消防員撤出時氣瓶耗盡,倒臥樓梯間送醫不治。殉職。新竹市消防局第一大隊大隊長林敬賢也再度呼籲住在大樓平時要常態性關閉樓梯間逃生門,才能在火警時避免濃煙進入室內。

但是,如果住家無法設置垂直通道的防火阻絕,該怎麼辦?內政部消防署全球資訊網則建議,民眾可至大賣場、量販店、消防器材公司或拍賣網站,購買貼有內政部登錄機構認可標示的住宅用火災警報器,安裝在家中的寢室、廚房、樓梯、走廊,倘若發生火警,才能及早發現、及早反應、及早逃生。

延伸閱讀》預防火災方法有哪些?「五不一沒有」是什麼?防火環境怎麼建構?

撰稿記者:吳怡萱

核稿編輯:羅芋宙、沈孟燕

了解火場中的危險因子(台北市政府消防局防災教育雲)
煙囪效應是什麼?熱對流原理介紹與火災現場應對方式解析(正德防火)
台南市政府消防局第五大隊宣導影片(台南市政府消防局第五救災救護大隊臉書粉絲專頁)
「煙囪效應」祝融到 火場應該怎麼逃?(嘉義市政府消防局臉書粉絲專頁)
住宅防火對策之研議(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淺談煙囪效應(跟著鄭大師玩科學)
史上最強大的火災濃煙摸擬屋(台南市政府消防局)
小火快逃、濃煙關門(台北市政府消防局防災教育雲)
中市消防局自製「濃煙模型屋」 點出火災應變關鍵(台中市政府消防局)
為避免煙囪效應,建物安全梯間防火門應保持關閉(台北市建築管理工程處)
住警器常見QA(內政部消防署全球資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