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後腹長脂肪性大肉瘤 手術+放療 5年無復發

後腹腔惡性肉瘤(STS)是一種罕見的癌症,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占成人惡性腫瘤約為1%,平均約每年每10萬人口中有2-5人罹患。脂肪性惡性肉瘤是最常見的後腹腔惡性肉瘤,約佔15-20%,其次為平滑肌惡性肉瘤,依據癌症希望協會統計臺灣的器官發生軟組織肉瘤及基質瘤每年大約500例。後腹腔惡性肉瘤雖罕見,但其特色為極高的復發率,一旦轉移整體存活率低且對藥物治療反應不佳,傳統化療反應率不到20%,治療此類肉瘤台中榮總累積不少豐富經驗。

台中榮民總醫院泌尿醫學部泌尿腫瘤科主任楊晨洸指出,目前後腹腔惡性肉瘤的治療以手術切除為主,盡可能達到病理之下無陽性切緣為第一目標,但由於腫瘤通常體積巨大,且與周圍器官緊密相連,因此手術須具備切除及各式重建技能,以期達成完善切除並不至於損傷各器官功能太多,是相對難度較高的治療方式。

楊晨洸說,近年來台中榮總泌尿醫學部跨團隊合作,在後腹腔惡性肉瘤的治療方面累積了豐富的經驗。於手術前結合放射科血管攝影及腫瘤供應血管之栓塞,其優點為確認鄰近器官受影響之範圍、減少手術中出血量及手術視野情楚能更完整切除腫瘤。相對於沒有接受血管栓塞之出血量,平均差異多達接近400c.c,手術中需要輸血比例也有極大的差異,此項術前血管攝影及血管栓塞已於2023年3月外科年會進行個案數72例超過3年追蹤。另外合併骨科進行腫瘤靠近脊椎部分之切除並事先找出神經避免損傷,再翻身進行手術可使靠近脊椎之腫瘤更完整切除,並盡可能保留其下肢功能,此類病人於近七年有多達9位病人,且9位病人無論是否有無使用助行器皆可行走,且可於術後短期內進行復健。

楊晨洸舉例指出,40歲洪女士產後腹部仍很大,經影像檢查後發現是位於橫膈膜以下並與主動脈和十二指腸極為靠近的腹腔巨大脂肪性肉瘤,且大小超過40公分,台中榮總手術完整切除且進行後續輔助型放射線治療,至今五年無復發。

另一名60歲詹姓男子因下肢痠麻及腰背不適到醫院檢查,發現於後腹腔鄰近脊椎及神經處有一個26公分大小之軟組織腫瘤,因放射線治療及化學治療結果並無明顯成效,所以來台中榮總尋求其他治療意見,合併骨科部完整切除腫瘤及後腹腔器官並保留部分神經,所以病人目前可以回復到目常生活,騎腳踏車、走路及運動之功能,目前兩年半以來,影像追蹤至今也無復發跡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