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歡喜碰碰狸」的城市變身術

下水道和一些落葉,就可以讓牠們哺育自己的家庭——無怪乎,牠們會被誤認為貓。圖片來源:孫曉東攝於2015年5月上海動物園保留區(非遊客遊覽區)。
下水道和一些落葉,就可以讓牠們哺育自己的家庭——無怪乎,牠們會被誤認為貓。圖片來源:孫曉東攝於2015年5月上海動物園保留區(非遊客遊覽區)。

作者:龍緣之

近期新聞報導了一名日本男子從路邊草叢救助「一窩小貓」、「好心」收養牠們的故事。雖然這群小動物「喵」聲不絕,但救助者從未想過牠們不是貓,而獸醫說牠們是小狗,卻越長越不像狗……牠們到底是什麼動物,與我們的生活又有何關係?

提到皮草,人們大多時候想到的是水貂、狐狸。但是,其實還有一種動物也是大宗受害者,卻甚少進入人們視野,你也許不會唸牠的名字,但一定見過牠的皮草。

今天,我們就來談談牠們。

貓,還是「奇怪的小狗」?

在日本讀書時,瑞典同學在來上課的路上,曾遇到一隻很奇怪的「狗」。他手機裡的照片,顯示的是一隻貌似中小型犬的動物。然而,牠除了腹和頭還有少許褐色長毛以外,全身光禿禿的。

許多人都知道,日本街頭並不存在「流浪狗」,而且那隻「奇怪的狗」形態也太過奇特了,同學靈光一現,說「會不會是たぬき(tanuki)?」

Tanuki是在日本旅遊時常見度僅次於招財貓的動物形象,常被稱作「狸貓」。然而,這個「狸貓」和「石虎」可不一樣,更不是中國傳說中「狸貓換太子」的「狸貓」。仔細再瞧那照片,我才驚覺,非常可能正是tanuki,也就是那種經常手裡拿著酒壺,有著大眼睛和大肚腩,憨態可掬的如人般直立的動物。

Tanuki(貉)在日本常見的形象。圖片來源:龍緣之攝於日本田貫湖畔,2019年。
Tanuki(貉)在日本常見的形象。圖片來源:龍緣之攝於日本田貫湖畔,2019年。

Tanuki,便是中文稱作「貉」(或「貉子」)的動物。

說起「貉」,大多數人可能完全沒概念,但能想起中小學國文課學過的「一丘之貉」成語。2005年左右,由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至河北拍攝的「每件皮草都殘酷」影片中,被活活剝下了皮草後,還回頭看自己血淋淋身軀的動物,其實就是「貉」(raccoon dog)。只是在影片公布之初,被誤植為「浣熊」(raccoon)。

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情況呢?貉是一種東亞的物種,而浣熊卻是來自北美的動物。兩者的相貌確實有些相似,但後者的知名度顯然大得多了,特別是像「小偷」般的黑眼罩,令人印象深刻,常被用於卡通圖像中。貉的臉上同樣有圈黑毛,毛髮也是又長又密,但尾巴上沒有浣熊的環狀,爪子的形狀也完全不同(貉的爪子像狗,而浣熊卻是能抓握的五指)。

有人覺得貉就像「缷了妝的浣熊」,也有人說牠們的側臉像狐狸、正臉像狗,在草叢之中鑽來鑽去的身影仿佛是狗獾、豪豬和刺蝟的組合。[1]更奇妙的是,這兩種原生地完全不同的動物,卻由於不同的因素,各自成了異鄉環境中的「外來物種」。

「歡喜碰碰狸」今何在?

貉的卡通形象,大家可能並不陌生。最有代表性的,便是日本動畫『平成狸合戦ぽんぽこ』(中譯《歡喜碰碰狸》、《平成狸合戰》或《百變狸貓》)。故事發生在東京多摩地區,主角是「狸子們」——在此我稱作「貉子們」——平時爭鬥不休,卻因為人類大舉入侵牠們的家園,而團結一心,請出家族長輩教導年輕一代「人間研究、化學復興」。

「人間研究、化學復興」。圖片來源:取自IMDb
「人間研究、化學復興」。圖片來源:取自IMDb

日語所謂的「人間」,是的就指人類;而「化學」則是指形態變化。「人間研究、化學復興」,也就是徹底研究人類的外貌和行為,復興貉子們的變身法術。除此之外,還有多種關於貉的傳說:在荒山野嶺朝人撒沙子、倒掛樹上以嚇唬行人、剃人頭髮和偷酒喝等等。看過《歡喜碰碰狸》的人一定會記得,貉子們使出了各種手段,試圖阻擋山地和森林被開發,這些方式包括「裝鬼嚇人」、製造山路車禍,派出特使到四國等地找長老,在「革命成功」之前,長輩們甚至一度下達「禁愛令」,不准年輕的貉戀愛和繁殖下一代。

正如「一丘之貉」形容的那樣,貉子們喜歡聚在一起。而動畫片中的貉子生性樂天,大夥兒總是一塊兒唱歌、遊戲……也許你會認為這太過擬人化了?其實,這部電影在場景、動物外觀、行為、傳說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考證。而其中最令我感動的,就是貉確實就是這樣可愛的動物:家族關係緊密,終生一夫一妻。

在電影裡,到人類市區「見習」、練習變身術的年輕貉子不支倒地、變回原型時,大家長趕緊將牠環繞在脖子上,正如皮草服飾——影射了動物只有為人所用時,出現在人類社會才不顯突兀。在當代養殖場裡,貉也往往以一公一母的方式關在狹小的籠中,靜靜等待死亡的到來。可謂是「不能同日生,但求同日死」的夫妻同命。

大家長隨機應變,將變回原型的年輕貉子進行「皮草偽裝」。圖片來源:2018 金馬影展TGHFF《平成狸合戰PomPoko》預告截圖
大家長隨機應變,將變回原型的年輕貉子進行「皮草偽裝」。圖片來源:2018 金馬影展TGHFF《平成狸合戰PomPoko》預告截圖
現代皮草養殖場中的貉:夫妻同命。圖片中是白化症的貉,有可能是皮草業為追求稀有的顏色而培育的「白子」。圖片來源:芬蘭動物權團體「動物正義(Oikeutta eläimille)」
現代皮草養殖場中的貉:夫妻同命。圖片中是白化症的貉,有可能是皮草業為追求稀有的顏色而培育的「白子」。圖片來源:芬蘭動物權團體「動物正義(Oikeutta eläimille)」

除了同是社會型動物以外,貉與人類還有一點相似之處,就是都喜歡有著好山好水的環境,能捕食魚蝦蟲鳥等小型生物。我在富士山附近旅遊時,途經一處叫「田貫湖」的地方。原先,我對這種周遭遍佈露營帳蓬的人工湖並不感興趣,直到發現它的讀音正是「Tanuki」,才驚覺這正是貉喜愛的生存環境。工作人員告訴我,那一帶自古便多有貉子出沒,於是人們保留了舊稱、替換了漢字,即使到了當代,黃昏時仍有很高的「貉遇見率」!

網友指出,《哆啦A夢》也多次提到了貉,例如「哆啦A夢像狸貓」,或「變成了狸貓」等等,只是近年來《哆啦A夢》裡的貉子似乎越畫越走樣,尾巴也漸漸「浣熊化」。實際上,源自北美的浣熊,被作為寵物而引入日本,逃逸至野外後,幾乎遍佈各地,地方政府陸續出臺撲殺防治政策。我在日本從未見過野生的貉,但在鐮倉作客時,每晚都有浣熊三兩成群,到友人家吃貓糧。(關於浣熊在日本的故事,還有許多,下一篇文章再講。)

近年來《哆啦A夢》裡的貉子似乎越畫越走樣,尾巴也漸漸「浣熊化」。圖片來源:《哆啦A夢》劇照
近年來《哆啦A夢》裡的貉子似乎越畫越走樣,尾巴也漸漸「浣熊化」。圖片來源:《哆啦A夢》劇照

造成外來物種問題的皮草養殖業

今年,皮草似乎更為退流行了。除了時尚產業審美取向的變化,也有更多人同意皮草的取得手段存在道德爭議。相較之下,環境問題包括:動物排洩物和屍體處理、硝染過程造成的水土及空氣污染,還有外來物種等,卻少見於報導。

數個北歐國家皆是傳統的皮草大國,丹麥和芬蘭都有全球知名的皮草拍賣行。除了狐狸、水貂養殖以外,還自東亞引入了貉。然而,有養殖,就有動物逃逸的情形。貉子這種生性害羞、安靜怕人的動物,到了野外的生存能力卻不弱,如今被歐盟列為外來入侵種,大多數國家皆禁止養殖。

芬蘭和波蘭是現今歐洲唯二容許皮草業者養殖貉的國家。由於貉的英文名稱為「raccoon dog」,容易讓人聯想到「狗」,所以貉在芬蘭被稱作「Finnish raccoon」,直譯就是「芬蘭浣熊」。

當然,牠們根本不是浣熊,也不是狗,更不是芬蘭的本土物種。去年芬蘭甚至頒佈了法令,任何人得以捕殺牠們,手段亦不受限。原是皮草受害者的貉,如今在政府和媒體的宣導下,在野外艱難求生的牠們,卻是「人人得而誅之」,獵人尤其痛恨貉和水貂這種捕食小動物的「外來入侵種」,受到政府和民眾支持的屠殺經常可見。

在對動物相對友善的歐洲國家,貉子們也沒有得到法律的任何保障。那麼,在亞洲呢?

日本城市裡的貉,如今飽受皮膚病的困擾,正如文初所說的那隻「沒有毛的奇怪的狗」。雖然,人們偶爾還是能在城市中見到牠們,正如朋友近期在東京上野的博物館門口,於黃昏時分驚鴻一瞥地見到晝伏夜出的貉——其屬名Nyctereutes,就是希臘語「夜晚」(nukt)和「遊蕩者」(ereutēs)的組合。

東京上野的博物館門口,一隻貉立於樹叢前。圖片來源:汪劭純攝於2019年11月4日。
東京上野的博物館門口,一隻貉立於樹叢前。圖片來源:汪劭純攝於2019年11月4日。

中國的貉,也會變身術嗎?

不同於總是關注被囚禁的野生動物以及相關產業的我,近期也有「公民科學家」活動試圖透過對城市裡的貉的研究,認識這些變身術專家們的都會生活,並找到人們「以貉為貴」、與貉共生的方式。

人們發現,在上海青浦的社區旁,貉會鑽到河裡撈魚摸蝦;金山區的貉則在丘陵灌叢,展示掘土、跳躍和捕捉青蛙的驚人技巧。在城市中,貉取食人類丟棄的生活垃圾,「牠們的藏身環境也從洞穴和樹根,變成了居民別墅陽臺下面的裂縫、牆體的空隙、儲藏室、橋墩的裂縫、煤氣管道、廢棄的下水道」。[2]當今的變身術大師們,迅速學習社區和公路的設計,以求在人類世界的夾縫之中生存。

但是,即使貉有著在棲息地、捕食行為、消化能力等方面極強的適應力,仍敵不過城市整體發展規劃。

「貉」以為家?人與野生動物真的不能共存嗎?

貉的五個亞種,分布在日本、韓國,中國華北、華中、華東、華南等多處,由於地理跨度大,各地貉的外觀、行為也有差異。為了抵禦冬天的寒冷,地處北方的貉亞種多半胖呼呼的。體型變化這麼大,讓人一時認不出來!

小區居民樓的通風口,等待夜幕降臨外出覓食的貉。圖片來源:王放,攝于上海閔行區
小區居民樓的通風口,等待夜幕降臨外出覓食的貉。圖片來源:王放,攝于上海閔行區
貉的日本亞種 N. p. viverrinus分佈於日本。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Photo taken by 663highland(CC BY 2.5)
貉的日本亞種 N. p. viverrinus分佈於日本。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Photo taken by 663highland(CC BY 2.5)

生長在寒冷北方的貉,毛髮更為濃密。每年11月,進入嚴冬的「小雪」節氣,貉子們最需要自己的毛髮來過冬,怎奈何人們盯上了這時最為美麗、禦寒的毛髮。「小雪」正是俗稱「打皮」的取皮(草)季節。如今,在時尚產業中越來越趨飾品化的皮草成份,經常出現在冬季帽沿、毛線帽,而貉皮草的最大用途也正是在此,幾乎在所有衣服和飾品店都能買到。在我所生活的台北,以及曾留學讀書的北京、東京等大都會,無論是哪個季節,每天都能見到許多路人穿戴。氾濫程度超乎常人想像。

貉的指名亞種 N. p. procyonoides分佈於中國華北、華中、華東、華南的大部分地區。圖片來源:王放,攝于上海閔行區
貉的指名亞種 N. p. procyonoides分佈於中國華北、華中、華東、華南的大部分地區。圖片來源:王放,攝于上海閔行區
貉皮草是當今最為常見的皮草服飾之一,經常出現在冬季帽沿、毛線帽。  圖片來源:購物網站截圖
貉皮草是當今最為常見的皮草服飾之一,經常出現在冬季帽沿、毛線帽。 圖片來源:購物網站截圖

在中國北方的城鎮,我經常能見到人們裝貨物的麻布袋上寫著「貉養殖飼料」。其頻繁程度令我吃驚。實際上,河北和山東就養殖了全中國約90%的貉,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貉養殖地,一般規模的養殖場就有300隻以上的貉;大型養殖場的貉,更達千隻以上。

全球每年約有1,500萬隻貉因為皮草而被殘忍地殺死,中國在2015年的「取皮量」甚至達到1,600萬隻。牠們的野外求生,是歐洲人人聲討的「異形入侵」(alien invasive species中的alien即為異形);而在牠們的原生家園,則僅能在不斷擴張的都市中,努力適應人類的生活。

《歡喜碰碰狸》的故事結尾,貉子們化身為人,寄居於城市打工,住在狹小的集中式住宅、擠電車通勤、加班過勞……「這種生活也只有人類能受得了吧」,貉子們感嘆道,睡眠不足導致的黑眼圈,正是經不住長期疲勞的貉子「現出原型」的徵兆。

除了貉,電影裡(以及傳說中)會變身的動物,還有狐狸——牠們化身為奸商和酒家小姐,在與人類的玩樂中蠱惑人心,以此作為放棄抗爭後的生存手段。然而,並非所有物種都有變身能力,森林裡的兔子和其他小動物就沒有,甚至有些貉子,也學不會變身的法術。那麼,牠們該怎麼辦呢?

《歡喜碰碰狸》動畫提醒我們:有些貉子和動物,就是學不會變身的法術,牠們如何在人類主宰的世界中生存呢?圖片來源:取自IMDb
《歡喜碰碰狸》動畫提醒我們:有些貉子和動物,就是學不會變身的法術,牠們如何在人類主宰的世界中生存呢?圖片來源:取自IMDb

每年冬天,無論各國都十分常見的貉皮草帽沿,總是一再刺痛我想起敏感、溫柔的貉。這件皮草的「主貉」(筆者相較於「主人」的自創詞),是怎麼樣地在籠中渡過牠的一生?

2019年的芬蘭皮草養殖場,貉在狹小的籠中產下孩子。圖片來源:芬蘭動物權團體「動物正義(Oikeutta eläimille)」
2019年的芬蘭皮草養殖場,貉在狹小的籠中產下孩子。圖片來源:芬蘭動物權團體「動物正義(Oikeutta eläimille)」
近年芬蘭皮草養殖場裡的貉寶寶。圖片來源:芬蘭動物權團體「動物正義(Oikeutta eläimille)」
近年芬蘭皮草養殖場裡的貉寶寶。圖片來源:芬蘭動物權團體「動物正義(Oikeutta eläimille)」

本應自由生存的貉子們,如今在原棲息地越來越難見到了。取而代之的,是業者以「有利用才有保護」詭辯辯護的皮草養殖場中無數的受苦生命。面對人類的城市擴張、盲目地將物種引入和繁殖、無止盡的消費欲望,這些變身術專家,是否已無計可施了呢?


[1]王放,“和人類共存,變身這種超能力,已經過時啦。”2019年9月15,發表於物種月曆

[2] 王放,“和人類共存,變身這種超能力,已經過時啦。”2019年9月15,發表於物種月曆

更多Yahoo論壇文章
韓國瑜從補藥變為毒藥
台灣大選勝敗關鍵中的香港因素
不懂法律的「何如芸們」
國民黨 還不歸零嗎?
台灣未來十年內如何因應中國武力統一

今日推薦影音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