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青鳥已青黃不接

(圖/本報系資料照)
(圖/本報系資料照)

行政院針對國會改革法案提出覆議,立法院舉行院會以51票贊成、62票反對予以否決,雖然結果早在預料之中,但過程依然充滿懸念,國民黨團絲毫不敢大意,而在場外,也有所謂「青鳥」和「藍鷹」分別到場支援。

顯然,先前外界擔心的第二次「太陽花學運」並未上演,從投票日之前稀稀疏疏的現場人流即可看出,民進黨想要發起的「青鳥」行動並沒有多少人支持,即便是在輿論聲量最大的法案審議期間,湧上青島東路的人潮也遠遠比不上十年前的太陽花。諷刺的是,雖然這場運動被冠以「青鳥」之名,但現場的「老鳥」遠遠多於年輕人。

出現這一局面並不讓人感到意外,學生運動和社會運動也是需要長期培育的,當初太陽花學運的主力軍各個都是「無役不與」,在衝進立法院前早已身經百戰,可謂鬥爭經驗豐富,而即便如此,他們若沒有民進黨和時任立法院長的王金平支持,恐怕也不會一直占據立法院而不被驅離。

在民進黨執政8年期間,學運、社運已經失去了當初制衡執政黨的工具性價值,民進黨自然不再投入資源去支持他們,而過去從事學運、社運的中堅分子也大多被收編,正式走上仕途成為體制中人,他們再來走體制外抗爭路線已經變得不現實。

簡言之,過去8年期間體制外的社運團體已經出現了人才斷層,完全找不出一個新一代社運明星或學運明星,也沒有什麼重要的團體有足夠號召力和影響力,在這種情況下,民進黨想要重新組織一場大規模社運,也就變得困難重重,只能依靠舊有的人際網路,而這群人也因為過去資源分配不均的緣故,其支持力道自然也千差萬別。

當然,民進黨畢竟還是執政黨,要真的想投入資源或者尋覓人才,對他們來說也並非難事,畢竟還是會有很多年輕人和體制外的人想要湧入民進黨政府,那麼為什麼民進黨政府依然難以組織一場成功的大規模運動?這恐怕也跟議題有關。

民進黨在馬英九時代之所以能夠多次組織大型反抗行動,一方面確實與馬政府施政缺失有關,另一方面則是社會大眾也期待對執政黨有所制衡,尤其是兩岸關係愈發緊密的時候已經出現負面情緒,台灣社會的疑慮也在升高,這時候民進黨操弄反中議題就會有市場。

但現在的局面與當年完全不同,民進黨曾經一黨獨大,且在施政過程中不斷挑戰社會認知底線,台灣社會對民進黨的不滿情緒有目共睹,不然賴清德也不會只拿到4成的選票成為弱勢總統,民進黨也不至於丟掉立法院的第一大黨地位。民進黨沒有充分反思當下的局面,還自認為街頭運動依然是自己的專利,殊不知過去民進黨只是在打順風球,當社會氛圍已經不利於己的時候,他們其實也並不能改變局面。回到國會改革的具體議題,在民意支持度持續大於5成,且過去民進黨也曾積極支持的情況下,民進黨現在的「為反對而反對」當然是忤逆民意之舉,即便國民黨的作法存在諸多程序性瑕疵,但依然不會改變民意的整體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