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態性肥胖」標準是什麼?健保對「這2類人」減肥,竟然有給付!快讓減重良醫教你判斷,自己有無資格


台灣肥胖比例逐年攀升,衛生福利部資料顯示,2016-2019年台灣成人過重及肥胖的比率高達47.9%,近一半成人有體重問題。如果到了「病態性肥胖(Morbid Obesity)」的程度,還可能會導致各種心血管和代謝等疾病...這類人該如何減肥?能做手術嗎?由減重良醫徐光漢一次解析:

什麼是病態性肥胖?

一般來說,肥胖是因熱量攝取遠超過消耗,導致過多的熱量轉成脂肪後累積在體內,造成慢性危害,如肥胖及超重,甚至是病態性肥胖。而病態性肥胖的定義是指BMI超過32.5以上的情形。

  • BMI 18.5~23 正常

  • BMI 23.1~24.9 過重

  • BMI 25~27.4 中度肥胖

  • BMI 27.5~32.4 重度肥胖

  • BMI>32.5 病態性肥胖

  • BMI>50超級病態性肥胖

病態性肥胖的併發症?

病態性肥胖症可能會產生其他慢性疾病,如:高血壓、高血脂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或癌症等疾病,且也會增加患者的死亡率。衛福部資料顯示,國人十大死因中也有多項與肥胖相關,也會增加罹患新冠肺炎時的住院和重症風險。

不只如此,外在也會因肥胖改變、受傷,一:膝關節易磨損,造成退化性關節炎;二:脊椎骨折、骨質疏鬆,也可能會有椎間盤突出之問題。在門診常看到長期膝蓋痛的肥胖患者,換膝手術後沒幾年又復發,其實這可能就是體重尚未減輕造成。若可以先減重、再手術,成效就會相對好。有些患者甚至在成功減重後,膝蓋不開刀、疼痛的問題便迎刃而解。

病態性肥胖手術

由此可知,病態性肥胖不再只是體重過重的問題,而是疾病。針對「病態性肥胖」治療,「減重手術」是唯一有效而持久的方式。

並非是自認肥胖者都適合、或有健保給付的資格。台灣針對減重手術的給付條件為,年齡介於20~65歲,BMI大於37.5或BMI大於32.5且有肥胖併發症者。

但美國代謝暨減重外科醫學會(ASMBS)及國際減重暨代謝外科醫學會(IFSO)聯合發表「國際代謝減重手術適應症指引」,取代了30年前的美國健康衛生研究院(NHI)發布的舊標準。其內容包括:亞洲標準BMI大於30者,建議執行減重手術;BMI介於27.5~29.9、且有肥胖併發症者,可考慮執行減重手術;青少年、老年族群,經慎選評估後,也可考慮執行減重手術。


至於是否建議手術?我會觀察幾個重點,第一,體重是否影響身體健康,但病態性肥胖通常身體已遭慢性破壞、發炎;二,出現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等肥胖相關問題。若有以上狀況,並且靠自身力量無法順利減重,手術就是一個較快速且安全的方法之一。


手術的種類:胃縮小手術
胃縮小手術大概會將70%的胃切除,使胃的容量變小,以達到食量變少的效果。一年內體重可以減輕約30%~35%。

但胃縮小手術主要是以減少患者達到飽足感所需進食之量來達成減重的目的,因此當剩餘的胃恢復彈性,患者的食量就可能變大、易有飢餓感。因此胃縮小手術患者在3~5年後,都可能面臨復胖的問題。

手術的種類:胃繞道手術
主要是將胃分成大小兩個部份,再用一部分的小腸繞過去,並與小胃接合。除了降低食量外,可以讓腸子的吸收減少,長期維持效果相對較佳。一年內體重可以減輕約35%~40%。

值得注意的是,在各項前瞻性的權威研究(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及JAMA)中,也明確證實胃繞道手術比胃縮小手術能長期、且有效地維持體重,以及更好的糖尿病治療效果。而在台灣的本土研究中,也發現胃繞道手術對於肥胖型糖尿病的緩解率高達85%~90%。

【延伸閱讀】「女性肥胖」跟荷爾蒙失調有關!肥胖分3種,減重良醫的「3大瘦身關鍵」維持良好體態
【延伸閱讀】糖尿病+肥胖=糖胖症!BMI多少該注意?如何改善?減重良醫建議:靠「這方法」打擊肥胖和糖尿病

責任編輯:陳宛欣
核稿編輯:呂宇真

更多良醫文章
「醫師也是人,我也會恐懼...」連台大醫生都束手無策,醫師林肇堂抗癌8年秘訣:早餐必備的4樣食物
手上冒出一粒粒小水泡,奇癢無比?皮膚科醫師:「汗皰疹」別擠破!水泡破掉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