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指「米酵菌酸」是很大錯誤 清大副教授籲正名:「椰酵菌酸」才更正確

北市信義區「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持續延燒。(圖/黃威彬攝)
北市信義區「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持續延燒。(圖/黃威彬攝)

[周刊王CTWANT] 北市信義區「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持續延燒,目前已累計31例個案,其中已有14例個案檢驗「米酵菌酸」為陽性,讓不少人聞「米」色變。馬籍國立清華大學分子與細胞生物研究所暨生命科學系副教授黃貞祥直言,中文被譯為「米酵菌酸」是很大的錯誤。他主張,Bongkrekic acid應譯作「椰酵菌酸」才更為正確。

黃貞祥在臉書表示,極其危險的毒素Bongkrekic acid在中文被譯為「米酵菌酸」是很大的錯誤,應該是從大陸抄來的,Bongkrekic acid其原文名稱來自印尼用椰子渣製作的天貝tempe bongkrek,「我主張,Bongkrekic acid應譯作『椰酵菌酸』才更為正確。」

黃貞祥指出,Bongkrekic acid甚少在大米製品產生,而是在椰子或玉米製品中產生,和大米幾乎無關,譯作「米酵菌酸」不僅不對,而且還會引起不必要的誤會和恐慌。

他進一步指出,產生Bongkrekic acid的細菌是唐菖蒲伯克氏菌的一個致病變種Burkholderia gladioli pathovar cocovenenans,其致病變種名稱cocovenenans來自拉丁文,其中「coco」通常指的是「椰子」,而「venenans」意味著「有毒的」或「產生毒素的」。

黃貞祥提到,在馬來西亞,食物中毒十之八九和椰子製品有關,他們從小就被教導椰製品要選吃衛生良好的,並且保存不易要迅速食用,因此譯作「椰酵菌酸」,才符合其原名出處、致病變種的意思,並且有公共衛生上的意義,在此呼籲衛生福利部和農業部審慎考慮統一和規範這個譯名。

原始連結

看更多 CTWANT 文章
爸媽包「2大紅包」給婆家…婆婆仍狂追討婚鞋錢:要給我2264元 她白眼斥:無恥
北市手搖店才爆收攤!鳳梨認了「重心不放在台灣」:病態社會無藥可救
不聞不問7年「告別式也沒出現」 母親生前「這一招」讓長子喪失6千萬遺產

看更多相關新聞
寶林案14人驗出米酵菌酸 薛瑞元:毒素飄洋過海或故意添加可能性低
寶林茶室5重症中1人裝葉克膜、2人恐要換肝 環境細菌培養最快下周出爐
陳建仁談寶林案:中央和地方都要強化採檢、檢驗技術
寶林中毒案釀2死風暴延燒!周末百貨美食街「生意慘淡」
粿條、粄條、河粉一樣嗎?一篇幫你釋疑 不用聞米色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