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足跡"等新詞彙~用手語比碼ㄟ通

今天是世界手語日,各國語言隨著時代演進,出現不少新名詞,手語也不例外。在氣候變遷時代,聖嬰現象、溫室氣體,甚至碳足跡,這些詞彙對我們來相對熟悉,但是對聽障者來說,該怎麼用手語比劃呢?

Greenhouse gases

Gaz ? effet de serre

Gas de efecto invernadero

記者 劉玨妤:「以上這3個詞都有同一個意思,中文叫做溫室氣體,這些硬梆梆的環境科學詞彙,用嘴巴說可能很容易,但是該怎麼用手語來比畫呢?」

主持人 佩奇:「手語以前沒有這樣的詞彙,所以必須一個個字母去拼出科學單字,可以想像這很漫長又艱鉅,這意味著聾人經常被排除在有關環境科學的對話之外。」

為了讓手語使用人士,也能充分參與有關氣候變遷的討論,英國手語新增200個符號,主攻環境科學術語。

項目發起人 卡麥隆:「我們聚集了一群聾人科學家,還有手語專家老師們,試著創造一個詞彙表,針對不同主題有不同手語。」

手語老師 朱愛琪:「手語其實分文字手語跟自然手語,那文字手語呢,它就是按照文字下去做解釋,比如說這個字怎麼比,它就是這樣子比,那自然手語的部分就是,它會加上了聾人比較生活用的用詞以後放進去。」

因為歷史背景、文化習慣等因素,世界各地手語大不同,每當新詞彙出現,可能有好幾種不同比法。

手語老師 朱愛琪:「COVID-19這個手語,一開始也有人比英文啊,COVID-19,然後也有人比病毒就是很多比法,還有就是我剛剛講的,外來字的這一個,那這個也是美國人說,它的外型形容它長得很像,它的病毒形狀,最後台灣人看到說,好那我們來用這個手語。」

經過時間洗禮,最切合的比法將最廣為流傳。現在台灣也有很多單位、協會積極研究手語。

手語老師 朱愛琪:「(他們會)找到一些聾人,然後大家一起集思廣益,然後把大家平常會用的,或是對於這件事情的一個理解,然後收集起來,討論成一個詞彙,那用推廣的方式去讓更多人知道。」

更多 大愛新聞 報導:
過氧化物超危險?! 專家解說分明
慈濟設立服務台 需要時刻陪伴火災家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