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從兩岸貿易看陸貨「性價比」攻勢

工商時報【本報訊】 今年年初以來,雖然兩岸關係頻生齟齬,走得並不平順,但是兩岸雙邊貿易情況尚稱活絡。其中,大陸向台灣出口金額的增加幅度特別搶眼,顯示陸貨在台灣市場的競爭力已顯著提升,也對我產品造成了擠壓效應,值得我方密切探究及因應。 分析陸貨競爭力顯著提升的原因,主要是其非常突出的「性價比」優勢,即高性能產品以中檔價格銷售,或是中性能產品標出低檔價格;這樣的性價配置,總是讓購買者感覺「物超所值」,自然容易打開銷路。 譬如,近一年來,大陸幾個品牌的智慧型手機,在台灣市場賣得很好,就是得益於上述的「性價比」優勢,亦即其性能雖比不上台灣和美日的同類產品,但價格卻讓人感覺「很划算」;這也是台灣很多消費者已體會到的事實。面對此一發展,我方產官學各界應該關切,大陸產品這種「性價比」攻勢,有可能搶食更多的台灣市場,甚至會把競爭戰線拉到海外,衝擊我外銷市場。 從兩岸雙邊貿易數據來看,大陸商品銷台攻勢之強,實相當明顯。據大陸商務部最近公布數據顯示,今年前3季,兩岸雙邊貿易金額為1458.8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小降2.1%,其中台灣向大陸出口1113.7億美元,較去年同期衰退6%;但是大陸向台灣出口345.1億美元,年增率高達13.1%,相較於台灣向大陸出口之衰退,呈現很大的「反差」。 另據我財政部海關統計,今年前3季,台灣和大陸(含香港)雙邊貿易總額為1296.8億美元,年增率6.4%,其中我方向陸方出口927.2億美元,年增率僅4%,陸方向我方出口369.6億美元,年增率達13%。 儘管兩岸對雙邊貿易的「統計口徑」不相同,但雙方分別公布的前3季相關統計數據,卻不約而同顯示,陸貨銷台金額正在快速增加,台貨銷陸金額則是遲滯不前甚至有衰退之象。其中,陸貨銷台金額之勁升,說明陸貨在台灣市場已非「吳下阿蒙」;過去銷台陸貨種類,主要是附加價值低的粗重原材料,或是農林漁牧產業的初級產品,如今較高端的工業品,乃至資訊通訊產品,所佔分量正在持續加大,很快會成為主角。 上述大陸品牌手機之流行於台灣市場,即一著例。除此之外,還有個顯而易見的佐證事項,即台灣各海港的貨櫃裝卸吊桿,近年已紛紛採用大陸產品。因台灣港埠管理單位普遍感覺到,大陸這種產品,雖然性能比美歐日產品差一點,但價格卻低廉到不及後者的一半。這也體現了陸貨突出的性價比優勢。 此外,大陸的鋼鐵、機械、新能源相關設備、大客車底盤等工業產品,現在也正持續地擴大在台市場佔有率。其背後動因,亦是這些產品具吸引力的「性價比」。由此我們聯想到,大陸主要領導人,目前正挾著這種「性價比優勢」,積極向世界各國推銷大陸的高速鐵路系統,因而可以推論,將來台灣若要興建第2條高鐵,大陸一定不會缺席我們的國際標,而且得標機率不小,關鍵是大陸高鐵系統的性價比在台灣也行得通。 那麼,我方怎麼看待陸貨突出的性價比表現呢?直白地說,我方首先應該去探究,陸方這方面的表現,背後究竟有多少是台商之功。眾所週知,由於多年來台商給大陸廠商提供了優質的關鍵組件,和先進的經營管理方法,今天陸貨才能享有如此大的「性價比攻勢」力道。其中台商具體的貢獻程度,我方有必要加以精算及掌握。 我方也可以在這個基礎上,就目前洽簽中的《兩岸貨物貿易協議》,要求大陸採取更有利於台灣的「傾斜式」安排,即大陸給台貨免關稅的程度,要顯著高於台灣對陸貨之免關稅,這樣才是真正的公平。否則,台商幫助大陸產品顯著提高了競爭力,讓後者配置出優異的「性價比」,而台灣還必須充分開放市場,讓陸貨「盡情揮灑」;這樣的貨貿協議,很有可能會惹出不小的爭議,通過立法院審議的進度難免受到影響。 總而言之,兩岸經貿合作絕對是好事,但總要避免發生「陸貨大幅取代台貨」的情況。這應是兩岸相關協商談判時,應該考量的重要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