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政府應完善法令 確保民眾網路購物權益

近日有民眾反映,上某家網路購物平台下訂單買東西,時間超過了一個多月,所訂購的商品卻遲遲未到貨,經詢問該商店設於平台的線上客服,所得到的答案,為「已經在出貨」,網站也未呈現物流之流程,部分商品在哪裡製造,也未標示得很清楚,讓人無法判斷製造國及產地,像這種產品在網路平台上架,卻標示不清的情況,極容易使民眾的消費權益受損,值得政府相關單位重視。

由於網路平台無實體店面,所販售商品,若違反相關法令,很難掌握相關違規事證。消費者在網路平台選購物品時,常會遇到許多盲點,極易引發消費爭議。首先,網路賣家若在平台販售物品時,不見得每項商品在網站上都有清楚標示商品產地在哪裡,進一步詢問線上客服,可能還會得到一個弔詭的答案「從臺灣的新北市出貨」,但實際上卻可能是從中國大陸出貨,撇開中國大陸的貨到底好不好的問題,重點在於消費者有權知悉,產品是來自於哪裡,以便作為是否下訂單的重要參考依據,這也是產品標示相當重要的一環,若無確實標示,不但容易讓民眾誤判,廠商也未盡到告知的責任,類此行為建議政府相關單位應依法開罰,或完善法令。

其次,民眾下訂單後,有的平台業者的程式設計,消費者無法得知商品大約多久能到貨?若要取消訂單,退款流程為何?也不見得每個購物平台都有提供,尤其許多商品,網路賣家要求消費者在購買時,需「先行匯款或先刷信用卡」才能出貨,在此階段,消費者尚未看到實體商品,僅在購物平台上透過照片判斷,部分商品照片與實體商品有出入,例如衣服的顏色有色差,想要白色,卻寄來灰色,或是衣物宣稱為「純棉」,實際到貨卻是「棉的成分僅占百分之六十」。

其三,若產品介紹誇大不實,例如護膚用品卻宣稱幾天內可以美白,或多久內可以消除皺紋,讓乾癟的肌膚水嫩有彈性,宛如年輕十歲,儘管網站上甚至還秀出某人使用前後的照片,但民眾如何判斷此為真實?若使用後,不但無法水嫩美白,還會傷皮膚,類似不實的網路廣告,建議政府相關單位要介入瞭解。

民眾在網路購物的過程,遇到前述引發的消費爭議時有所聞,建議政府相關單位要完善相關法令,如有侵害民眾購物權益之實,購物平台、網路商家及產品代言人都應負連帶之責,如此才能建少消費糾紛,並使民眾於網路平台的購物權益更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