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給脆弱的執政黨與關鍵少數

民進黨總召柯建銘曾說「民眾黨是沒有用的八票」,覆議結果證明,民眾黨的八票不只有用,而且還是「關鍵少數」。

立法院日前針對行政院提出「國會改革覆議案」進行記名投票,包含院長韓國瑜在內的一百一十三位立委皆參與投票,藍白在堅定的合作下,以六十二票戰勝民進黨的五十一票,否決覆議案。民進黨總召柯建銘曾說「民眾黨是沒有用的八票」,覆議案的否決門檻為五十七票,如果沒有民眾黨五票以上的支援,就否決不了。結果證明,民眾黨的八票不只有用,而且是「關鍵少數」。

本屆立法院短短四個多月,從院長、副院長選舉,各委員會召委選舉,電價凍漲案,到國會改革相關議案的朝野攻防,在野陣營一路輾壓民進黨。民進黨在議場內,不論文鬥或武鬥一路潰敗,只能轉向議場外的群眾取暖,抱怨「民眾黨是小藍,是國民黨的附隨組織」,無視脆弱的執政黨,應與關鍵少數妥協合作,始能穩定政局的政治現實。

儘管綠營拉長戰線,一方面提出釋憲案及暫時處分尋求救濟,一方面述諸民意,累積立委罷免案的仇恨值。但釋憲案要通過違憲仍在未定之天;國會調查權的施行是否有難以恢復的損害,而必須暫時處分,也有所難度。磨刀霍霍的國民黨,揚言將把握釋憲空窗期,鎖定進口蛋、數位身分證、風電綠能等案調查。可以預見,未來一年的政局仍將繼續陷入你死我活,魚死網破的紛亂。

台灣從一九九二年國會全面改選、一九九六年總統直選,加上修憲變更立委選制,兩大黨輪流壟斷國會權力的模式,早已令人厭惡。由於藍綠惡鬥日漸惡化,使得國會政黨協商機制虛化,在野黨對政府的監督逐漸弱化,席次有限的小黨淪為「不關鍵少數」,無法有效發揮平衡作用。第三勢力,是否能成為台灣民主政治發展的關鍵,在二○二四年總統大選中已然出現。

在現行獨厚兩黨的立委選制下,許多選民明知投給兩大黨以外的選票,可能成為無效票,仍決定做出此一選擇,將三分之一的政黨票投給民眾黨。這凸顯在兩大黨長期輪流壟斷國會權力下,民眾期待第三勢力能成為關鍵力量,避免法案的制定及政策監督過度向特定政黨的意識形態與政治利益傾斜。國會兩大黨不過半,任何一大黨必須與第三勢力進行策略聯盟,擴大席次,才能順利執政。可惜執政黨未能理解這樣的政治現實,總統大選前極力壓縮台聯、時力、獨派等戰友;總統大選後,選擇與八席的民眾黨劃清界線,將其推向藍營,甚至抹成中共同路人,以致造成今日難以收拾的後果。

當然,第三勢力要想在國會中成為「關鍵少數」,進而成為台灣民主政治健全發展的力量,亦必須克服許多困難。改革獨厚兩大黨的立委選制固然重要,但要兩大黨自廢武功,用膝蓋想就知道不可能。因此,第三勢力應該思考如何在兩大黨中間,依議題進行策略聯盟,求同存異,才能在國會中發揮實質影響力,成為關鍵少數。如果一味倒向單一大黨,最終不是淪為「不關鍵少數」;就是被大黨收編,成為附庸側翼,最慘的是被大黨裂解而泡沫化。新黨、親民黨、台聯殷鑑不遠。

如果一個跳脫於兩大黨之外的關鍵第三勢力,已不可避免,做為脆弱的執政黨,是否應該謙卑的面對政治現實,與關鍵少數妥協合作,以穩定政局,讓國家得以邁向發展。關鍵的第三勢力是否也應該思考依議題與大黨策略聯盟,平衡兩大黨的權力壟斷,成為國家民主政治穩定正向發展的關鍵少數,才能永續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