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美陸缺乏互信,台灣不應誤判形勢

美國與中國大陸的互動向來被視為足以決定全球安全穩定的最重要雙邊關係,但囿於極大差異之意識形態與幾乎相衝突的國家利益,使得雙方迭有嫌隙,因此時有兩強權是否會落入「修昔底德陷阱」之說。《金融時報》日前披露,中共領導人習近平去年四月向歐盟執委會主席范德賴恩表示,美國試圖刺激他攻打台灣,「但我不會上當」,也向大陸官員發出類似警告。

這篇報導隨即引發討論,美方學者認為習近平有意在台灣問題離間歐美關係,也有人認為他的決策環境已遭扭曲。反之,陸方學者則為他辯護,認為美國鷹派近年不斷藉台灣議題蓄意挑起事端、製造矛盾,所以習近平說出此話,就代表他對美國把台灣當作圍堵中國大陸的籌碼感到擔憂和憤怒。美國白宮與國務院則駁斥該說法,重申一中政策沒有改變,仍繼續敦促「台海兩岸保持和平與穩定」,而歐盟沒有任何評論。

倘若報導為真,顯示習近平此舉極為不尋常,畢竟中共領導人向來不會對外透露任何重大機密,尤其涉台事務更是被視為最重大議題,絕不容外力插手。然而,由於台灣在西太平洋地區安全架構與全球科技供應鏈樞紐的雙重關鍵地位,各國絕無可能對台海問題置之不理。因此,中共對台施壓越大,國際介入的可能性越高,這種發展趨勢應該是習近平等人早該預判到的走向。

從習近平去年向拜登總統澄清沒有對台動武時間表到《金融時報》此一報導來分析,他對當前的對美關係與兩岸關係雖多不滿,但並未絕望,因此沒有動武急迫性,但兩次談話反而暴露中共高層對台美陸三邊關係的焦慮感。換言之,中共高層其實不擔心美國會全盤推翻其「一中政策」,但對於美方推進美台互動的長遠影響深感不安,遑論對漸行漸遠的兩岸關係更難全盤掌控。

事實上,北京對美國圍堵政策了然於胸,特別是認為貿易戰對大陸經濟造成衝擊,就是要制約大陸的勢力影響範圍。大陸當局前駐美大使崔天凱今年一月就曾強調「中國不會落入別人為我們準備的陷阱」。正因為大陸當局深知自身實力仍與美國有段不小差距,所以縱使用詞嚴厲,卻不至於無故動武,但也不會被美國牽著鼻子走。

相較於在二十世紀末期才逐步重返國際社會的中國大陸,美國是二戰之後打造現行國際秩序及安全環境的最重要霸權,尤其是美國仍想保持住在印太地區的優勢,因此無法容忍中共當局對區域和平穩定的威脅逐步擴大。

習近平掌權以來未能與美國建立順暢的溝通管道,是雙方缺乏互信基礎的結果。此外,他急於藉著戰狼外交建立對外威信,非但無法爭取好感,反引起各國戒心,對他在意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更是一大打擊,應是他始料未及的結果。美陸關係在他上任後急遽惡化,固然有部份美方人士的煽動,但習對國際情勢的誤判也難辭其咎。

美國持續提供軍備給台灣,以及習近平不敢輕易武力犯台等相互牽制的因素,暫時維持住當前台海的消極性和平現狀,但這絕非台灣的永久保障。這種動態平衡究竟能維繫多久,攸關台海和平與台灣安全,民進黨不可自恃有民主國家支持,就將改善兩岸關係拋在腦後,更不能把國家前途全然交給他國。當台灣在兩岸關係、美陸台戰略三角方面流失自主性及話語權,就可能淪為美陸兩強競爭的籌碼,賴清德總統不可不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