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酵菌酸1.5毫克就致命!透析也沒救 木耳、濕粄條易含米酵菌酸 無異味難察覺

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衛福部和專家初步定調米酵菌酸的可能性最高。台大急診部醫師李建璋表示,1.5毫克的米酵菌酸就可能致命,30%至100%會在短時間內迅速死亡,而抗生素雖可殺死細菌,卻殺不了毒素,即使透析也沒用。而受污染的濕粄條在烹飪和食用的過程中未觀察到異味、顏色和性質變化,也沒有口感異常,很難察覺。

延伸閱讀》食物中毒症狀有哪些?食物中毒通報要找誰?預防食物中毒「五要原則」

延伸閱讀》米酵菌酸是什麼?米酵菌酸中毒症狀有哪些?米酵菌酸哪些食物可能有?

 

米酵菌酸比仙人掌細菌毒素更猛爆

李建璋表示,米酵菌酸和仙人掌細菌的腸毒素都是粒線體毒素,粒線體是人體細胞能量的直接來源,粒線體急性損傷會造成猛爆性多器官衰竭,所以臨床上米酵菌酸和仙人掌細菌毒素症候群很難區辨,都有昏迷、肝、腎衰竭、休克、無發燒現象。然而,米酵菌酸比起仙人掌細菌毒更猛爆,所以當傳出死亡、重症的愈來愈多,米酵菌酸的機會就更大。

 

1.5毫克米酵菌酸就可能致命 台日韓都未發生過

李建璋指出,即使是極少量的1.5毫克米酵菌酸也可能致命。過去的爆發事件潛伏期範圍為0.3~16小時,30%~100%會在短時間內導致迅速死亡。這種食物中毒在大陸報告為主,而且都和發酵食物有關,台灣、日本、韓國從來沒有發生過。

看更多:寶林茶室食物中毒 衛福部、專家共識「米酵菌酸」釀禍!重症醫提降低中毒方法

 

無異味難察覺 木耳、濕粄條較易遭汙染

報告早期是偏鄉家庭自製發酵玉米粉過程汙染導致,自2018年以來,則是木耳(三起)和濕粄條(五起)為主。困難的是,受污染的濕粄條在烹飪和食用的過程中未觀察到異味、顏色和性質變化,也沒有口感異常,不像一般腐敗的食物入口即知,所以很難提早察覺。另外引起米酵菌酸的唐菖蒲伯克氏菌是一種常見的細菌,廣泛分布,可以從土壤、玉米、大豆,以及乾燥和半乾燥的白木耳中被找到。

 

懷疑工廠製造受汙染 建議源頭管制擴大回收

李建璋提醒,目前大陸傳出的報告,都是自家製的發酵穀物產品導致,而工業化生產的穀物發酵產品尚未被發現導致中毒。台灣商家一般而言應該不會自製粄條,如果是工廠製造受汙染,那麼就要源頭管制,擴大回收。

看更多:寶林茶室中毒在12小時內發作、肝指數破萬!家屬泣:就吃一次飯人就沒了

 

米酵菌酸中毒治療

確診米酵菌酸中毒的方法,是必須在患者或是食物細菌培養陽性,或是蛋白質鑑定,確定米酵菌酸存在。治療部分,抗生素使用可以殺死細菌,然而致死最大的原因是毒素,不是細菌,光殺菌無效,如果要移除毒素,透析是一個方法但卻無濟於事。因為只需要1.5毫克就足以致死,利用器官支持期待自我康復,是目前唯一可行。

 

如何避免米酵菌酸中毒?

李建璋建議,無論最後結局為何,最重要的是在這個時刻要預防、避免,短期內對於不是新鮮烹煮,而是重複加熱的米、麵主食應該都要小心。

看更多:寶林茶室粿條有米酵菌酸?吃到米酵菌酸會怎樣?症狀、預防懶人包整理

 

寶林茶室粄條供應商暫停販售

新北衛生局已會同食藥署查核寶林茶室粄條供應商,該廠商主要販售給3家中盤商,中盤商再販售至4家餐飲場所,另有少量供應給10家販賣業。業者表示,僅有寶林茶室反映粿條異常事件,其他業者未反映異常客訴。為求周妥,衛生局和食藥署已現場抽驗相關原料及粄條成品送檢驗。在尚未釐清前,要求業者將粄條自主下架回收、暫停販售。

 

◎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 資料來源/李建璋醫師.新北衛生局

 

 

更多健康2.0報導
寶林茶室炒河粉中毒疑仙人掌桿菌?仙人掌桿菌加熱會消失?症狀、預防曝光
減肥不能吃小番茄?6好處護眼、護血管 小番茄最營養吃法曝
食物被米酵菌酸汙染從外觀、味道可以發現?專家解答了 這些食物要當心

本文由健康2.0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此查看原始文章

看更多相關新聞
馬媒關注 憶起36年前14死老鼠粉懸案
台灣首次驗出米酵菌酸 專家揭「死亡率超過3成」曝症狀:發病數小時恐致命
米酵菌酸 讓細胞失去能量 醫師示警 台灣高溼恐盛行
寶林茶室食物奪2命!醫2動作「防中毒」:熱菜放涼再冰錯了
下一步 專家:關注濃度、如何汙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