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老人控血糖,不是愈低愈好!

【華人健康網記者黃曼瑩/台北報導】糖尿病患靠藥物控制血糖,並不是血糖愈低愈好!小心降血糖藥物劑量太高,反而可能釀成低血糖,嚴重甚至造成低血糖昏迷,有致命風險。醫師提醒,尤其是年長者本身肝腎機能衰退,代謝力下降,會讓藥物難排出,於是增加低血糖風險。

年長者的肝腎機能衰退,分解、排出藥物的機能變差,使降血糖藥物代謝減慢,停留體內時間拉長,因而增加低血糖風險。
年長者的肝腎機能衰退,分解、排出藥物的機能變差,使降血糖藥物代謝減慢,停留體內時間拉長,因而增加低血糖風險。

1名7旬林太太罹患糖尿病,平時嚴格控制血糖,只要空腹血糖稍微超過標準值,就會很緊張。沒想到某次晨泳之後頭昏眼花,差點暈倒,以為是運動太累,求診後才發現,服用的降血糖藥物劑量太高,導致血糖過低(低血糖<70 mg/dL),可能造成低血糖昏迷,調整用藥後,林太太血糖恢復正常,不再全身無力。

年長者的肝腎機能衰退 降血糖藥物代謝減慢

台中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任楊宜瑱醫師指出,年長者的肝腎機能衰退,分解、排出藥物的機能變差,使降血糖藥物代謝減慢,停留體內時間拉長,因而增加低血糖風險。加上老人家自律神經功能較弱,不一定會出現心悸、顫抖、冒冷汗等低血糖典型症狀,若疏於警覺未即時處置,可能導致病人血糖過低而暈眩跌倒、陷入昏迷。反覆發生低血糖還會損害認知功能,也可能增加心肌梗塞和腦中風的風險。

根據日本研究顯示,60歲以上的糖尿病人,糖化血色素(最近3個月的血糖平均值)若低於6%,會提高腦中風的風險。一般來說,沒有其他疾病,行動自如、心智健康的年長病人,糖化血色素目標可以訂在7%以下。如果病人身體虛弱,生活無法自理,罹患多重慢性病或重大疾病如癌症、發生過腦中風等,則可採取較寬鬆的血糖控制目標,糖化血色素<8.0%。

老年糖尿病患以澱粉類為主食 降低糖化血色素很重要

判斷糖尿病的3大指標包括:糖化血色素、空腹血糖值、飯後兩小時血糖值。台灣老人家大多以米飯為主食,飯後血糖容易偏高,「要降低糖化血色素,控制好飯後血糖同樣重要」,楊宜瑱提醒,飯後血糖高,會增加血管內的氧化壓力,造成內皮細胞發炎,導致心肌梗塞、中風等心血管疾病,也會提高視網膜病變、腎臟病變等慢性併發症風險。

楊宜瑱指出,當飯後血糖值比空腹血糖值大於60mg/dl,即代表病人對碳水化合物較為敏感,適合使用能抑制食物中澱粉及雙醣類水解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劑,延緩腸胃道中碳水化合物的消化與葡萄糖的吸收,降低飯後血糖,體重不容易上升,且藥物作用在腸道,非經肝腎代謝,不易引發低血糖反應,對老年糖尿病人相對安全。

糖尿病患者必須控制碳水化合物的食用量,但對老年糖尿病人來說,一下子減少飯量,又服用降血糖藥物,可能導致低血糖,「飲食控制太嚴格,反而會營養不良,」楊宜瑱提醒,最好配合老人家的狀況,漸進式改變飲食,例如以前每餐一碗白飯,可改成加入1/3糙米,並可在用餐前、用餐後(吃進第一口飯後兩小時)各量一次血糖,比照兩者血糖變化,再調整飲食的內容。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