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好轉為何民眾無感?

圖片來源:中央社
圖片來源:中央社

7月15日民進黨全代會,蔡英文總統以黨主席身分致辭,提到「這一年來,各項指標都顯示,台灣正在變好。景氣持續在回溫,經濟成長的幅度超越了過去的預測」。行政院也附上相關數據,強力佐證蔡總統說法,包括以下指標:

—2016年下半年起,經濟成長力道穩健增強,2017年經濟成長率達2.89%,較2015年0.81%、2016年1.41%顯著提升,預估2018年經濟成長率可望達到2.6%。

—自2016年第4季起,出口連續7季維持10%以上的雙位數成長,2017年第4季和2018年第2季出口總值,分別創歷年最高和次高。外匯存底至2018年6月,已經高達4571億,創下歷史新高。

—2017年失業率3.76%,創下16年來新低,2018年1-5月平均失業率3.65%,更是18年來最低,就業市場已相當緊繃。

—扣除物價上漲因素,2017年實質總薪資創歷年新高,平均實質月薪高達47271元,首度擺脫2008年後實質薪資倒退十幾年情形。

—台股於2017年5月23日重新站上萬點,至今已經14個月,為28年以來最長萬點行情。2018年至今,台股漲幅高居亞洲第一,台股日均成交量較2017年增加31.4%,上市櫃公司營收32.7兆元,加上總市值35兆元,都創下歷史新高。

弔詭的是,如此亮眼的總體經濟數據,多數民眾反應卻是「無感」,或是不滿目前經濟狀況,或是對經濟前景感到悲觀,都偏向負面評價。例如5月4-5日TVBS民調,問到「民眾對蔡總統上任兩年各項施政滿意度比較排行榜」,排名第一不滿的施政是「空污改善」(68%),排名第二不滿的施政就是「經濟發展」(67%)。另如6月24-26日《美麗島電子報》國政民調,問到「您認為國內目前的整體經濟情況算是好、或是不好?包括物價、就業、經濟景氣,各方面整體來講」,認為「有點不好」35.2%、「很不好」43.3%,合計高達78.5%;反觀認為「很好」2.0%、「還算好」10.3%,合計只有12.3%,顯然也是相差懸殊。

7月19日,蔡總統在重量級企業家組成的「三三企業交流會」上,重申總體指標亮眼的經濟成績單,抱怨「有些人對民進黨的經濟治理能力或許有些保留,但這些應該都是不攻自破的偏見」、「不允許有人用偏見來唱衰台灣」、「讓抱怨來干擾我們社會的氛圍,這樣對市場的發展、投資環境的改善,不但一點幫助都沒有,還有可能打擊投資和消費的信心」。

我們不禁要問:為何總體經濟指標明顯好轉,但民眾卻充滿負面評價?畢竟,支持度只有兩成的國民黨,再怎麼唱衰台灣,也不可能導致68%民眾「不滿經濟發展施政」(TVBS民調),或78.5%民眾「認為經濟情況不好」(美麗島民調)。民眾對經濟成長無感,顯然還有其他原因。

首先談勞工處境,主要是企業獲利好轉,未必轉換為勞工薪資增加。例如2016年企業利潤率8.7%,是近25年最高,但勞工薪資卻只成長0.6%。2017年5月,主計總處公布工商普查,儘管2016年台灣GDP高達17兆,但勞工所得占比只有43.8%,幾乎是歷年最低,不但遠低於1992年51%,也不如2006年45.6%,勞工所得占比逐年下降,資方所得占比逐年上升,多數民眾的相對剝奪感自然與日俱增。

更重要的是,台灣勞工薪資長期偏低,近幾年增幅有限,生活並不容易。根據主計總處針對774萬名月薪制勞工調查,勞工平均月薪從2009年42182元成長到2016年48790元,儘管每年都有微幅增加,但平均數包括少數高薪幹部,並不能看清多數勞工處境,更準確的指標顯然是中位數。

從下圖可知,月薪中位數幾乎都比月薪平均數少掉8000元左右,例如2016年月薪平均數是48790元,但月薪中位數只有40612元,亦即2016年有半數(387萬名)月薪制勞工,月薪低於4萬元,生活壓力顯然不小。

更嚴重的是,月薪制勞工還算是待遇較好的勞工,如果再加上時薪制、日薪制、績效制、按件計酬勞工(高達124萬人),勞工總數將膨脹到898萬人,不管是月薪平均數或月薪中位數都還更低。

根據主計總處2017年調查,898萬名勞工的平均月薪只有37703元(比月薪制勞工平均48790元,少掉11087元),其中有高達305萬人月薪不到3萬元(占比33.96%);相形之下,只有163萬人(占比18.94%),月薪超過5萬元。

薪資成長遠不及企業獲利成長,即使是薪資較高的金融業也不例外。2017年金融從業人員平均月薪8萬6284元,是全國平均月薪1.73倍,儘管兆豐金2017年稅後純益266.15億元,年成長18.8%,但員工平均薪資卻比2016年衰退0.86%。另如國泰金,2017年稅後純益高達567.7億元,年成長18%,還創下歷史次高,但員工平均福利費用卻比2016年衰退12.8%,創下近三年新低。

其次是通膨壓力。薪資上漲有限,生活已經不易,不巧卻在2017年遭遇一例一休引發的通膨壓力,導致生活負擔更大。2016年底通過勞基法修法,由於商家預期將提高加班費支出,從2017年1月起,就開始陸續傳出各種物價調漲。例如八家長途客運(包括統聯、國光),從3月開始調高票價,漲幅從3%起跳。餐飲店也陸續漲價,例如麥當勞、肯德基、鬍鬚張、八方雲集、星巴克、怡客、85度C、COCO壹番屋等等。另如診所協會估計,將有三到五成診所調高部分負擔費用。芝麻街美語也將每天收費調高25元,學生家長一個月要多付500元。甚至連聲寶和東元等家電業者,也宣佈將調漲部分家電售價。2018年3月,國泰金控公布國民經濟信心指數調查,物價上漲預期指數高達88.99,比2月77.6提高11.3,創下2012年6月以來新高。高達62.4%民眾認為,2018年通膨率會超過1.1%。

然後談股市投資。儘管台股從2017年5月至今,股市上萬點已經14個月,也是28年來最長的萬點行情,但一般散戶卻相當無感,也很少轉化為民間消費熱絡。主因是台灣散戶已大幅減少,交易量占比從2000年88%降到2017年54%,融資餘額也從5553億元降到1419億元,交易戶數也從189萬戶減為130萬戶,約有三分之一散戶已經離開台股。

散戶無感,外資卻頗有感,因為這次萬點漲的主要是權值股,前50大權值股占大盤權重69%,外資持股超過40%就有20檔,上漲貢獻大盤高達1210點。反觀散戶高達81%的OTC,2017年5月指數只有134點,相較於2000年萬點行情時的257點,顯然還相差甚遠。

另如投信近十年的台股基金,也從4372億萎縮到1814億,台股交易量占比,上市從2.7%降到1.3%,上櫃從3.8%降到1.5%;反觀境外基金規模卻不斷膨脹,從2007年2.1兆迅速擴大到2017年3.2兆,成長將近五成。另如國內保險基金,2017年已經成長到20兆,但十年來,投資台股只從1兆增加到1.2兆,海外投資卻從6.4兆暴增到12.7兆,都可看出台灣投資的持續低迷。

最後談企業投資。7月16日蔡總統參加亞洲台灣商會年會,重申台灣各項經濟指標轉好,但投資持續低迷,感到難以理解。例如2018年1-6月台灣機械設備進口,較去年同期減少3%,如以新台幣計價,減幅更高達7%。誠如台經院景氣預測中心主任孫明德所言:「去年第二季衰退,今年第二季我看也沒有恢復正成長,怎會是投資的最好時機?」。

投資不振也顯現在外來直接投資(FDI)。2016年儘管FDI高達110.37億美元,但如果扣除兩大併購案,包括荷商ASML以1000億元台幣併購漢微科,加上美光以1300億元台幣併購華亞科,其他FDI只剩下31億美元左右。2017年FDI成長到75億美元,但顯然也是離岸風電外資帶動,投入其他產業並不多。

追根究底,經濟指標好轉,企業投資卻持續低迷,主因是國際景氣復甦,並非只有台灣經濟轉好,其他國家的經濟表現更好。台灣不能只跟自己過去比,還要和鄰近國家比,畢竟企業投資都是講求國際比較,台灣相對於其他亞洲國家,除了離岸風電之外,並未提供更多強有力的投資誘因。

例如2017年台灣經濟成長率2.89%,相較於其他亞洲國家還是偏低,根據世界銀行統計,2017年中國經濟成長率6.9%、韓國3.1%、香港3.8%、新加坡3.5%,都比台灣還高,東南亞各國表現更加亮眼,越南6.8%、馬來西亞5.9%、印尼5.1%、菲律賓6.7%。菲律賓國家經濟發展局(NEDA)甚至預估,2018-22年菲律賓將進入迅速成長期,經濟成長率將介於7%到8%之間。

綜合上述,儘管經濟成長亮眼、出口續創新高、失業率創新低、台股常上萬點,但對比薪資微幅增加、通膨壓力擴大、股市分紅有限、其他國家表現更好,不但民眾對經濟轉好感受不深,企業對投資台灣也興趣不大,要提高投資和消費信心,恐怕都相當困難。

正本清源,唯有讓薪資成長跟上經濟成長,讓薪資成長超過通膨壓力,讓股市分紅普及一般散戶,讓投資環境超越其他亞洲國家,才能讓民眾真正感受到經濟改善,讓台商真正立足台灣、走出投資陰霾。

【作者:郭正亮,立法委員】

★ 更多Yahoo論壇文章
斷交之後,留學生全被中國「打包帶走」?
看到蔣月惠 才知道權貴長這樣
關於跳槽,你該思考的五個層面
他是績效最好的員工,帶的團隊成績卻一般般
想出頭,千萬別一直跟「比自己差」的人為伍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Yahoo奇摩提供給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本文章內容僅反映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有話想說?不吐不快!>>> 快投稿Yahoo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