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部攜手產學研打造地空對接實測場域 完備低軌衛星飛行履歷

記者郭曉蓓/專題報導

隨著全球低軌衛星市場快速成長,政府積極帶頭協助產業發展。經濟部產業發展署攜手產學研界,近期打造低軌衛星地空對接實測場域,建立臺灣低軌衛星產業飛行履歷。除了協助產業驗證多軌道衛星(Multi-orbit)終端通聯能力,藉由建立累積衛星地空通訊界接能力的履歷實績,希望加速推進國產低軌衛星天線進入市場的預商用能力。

全球低軌衛星市場現正熱絡發展,政府也積極協助臺廠鏈結國際廠商,規劃在臺推出衛星服務。但臺廠要進入衛星商供應鏈,得通過多道品保驗證的關卡,才能取得衛星商的信任。為提升競爭力,臺灣業者需要飛行履歷。而如何讓衛星地面設備無線電波對準衛星移動軌跡,如何讓無線電波達到聚焦能力,都會是決定臺廠產品,能否進入國際低軌衛星商供應資格的必要條件。

產發署於3年前即與中央大學合作,共同推動學界科研衛星與業界終端設備的產學合作。近期為協助臺廠加速累積低軌衛星終端追蹤星系實戰能力,6月3日在高雄亞灣嘉信22號碼頭,邀集國立中央大學、船舶暨海洋產業研發中心,共同見證我國首個低軌衛星終端追星技術海域外場驗證環境。

參與本次低軌衛星追星技術外場驗證的芳興科技表示,國際衛星商非常看重所謂的飛行履歷,如以地面設備為例,指的即是與衛星的實際通聯實績。而臺廠多數僅能在國內外實驗室,進行可控的靜態測試,這往往缺乏戶外實際或動態環境中驗證,加上低軌衛星在空中移動快速、海洋環境的劇烈變化,更需要快速反應與追星演算修正,追星難度比陸地車輛、固定路線的飛行器更難,再加上不同衛星軌道的切換追蹤,能於真實場域進行測試,對於臺廠進入國際市場前的產品功能驗證,至關重要。

產發署近年研發補助支持業者包括芳興科技、中衛科技等,成功開發的自動追星天線系統,在衛星地空通訊界接的實戰驗測中,透過商用漁船於港區航行,即時追蹤離地5百多公里的科研立方衛星珍珠號,及切換離地3萬多公里的地球同步軌道Kacific國際商用衛星,在本次海上航程測試中,包括衛星天線指向、衛星追蹤與衛星訊號收發等測項,達到電波訊號無脫鉤丟失紀錄,相關測試數據,未來也將供業者作為爭取進入衛星商供應資格的履歷佐證。

產發署下半年將基於現有驗證環境基礎下,續擴大測試場域,並引進全球衛星商基於維持電波秩序利益的干擾協調與預防進行公訂規格驗證,未來可讓臺廠省下海外來回奔波測試的時間成本,並加速臺廠打入國際供應鏈的時程與機會,也希望更多的業者能跨入衛星產業領域,彼此攜手合作,共同爭取這波龐大的全球衛星產業延伸商機。

經濟部產業發展署攜手產學研界,近期出航實測海事多軌道衛星終端通聯能力,建立臺灣低軌衛星產業飛行履歷。(圖由經濟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