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霸凌發生,父母千萬別說「不要理他就好」
案例一:八年級女生佳佳(化名)無意中得罪了班上的大姊頭,在大姊頭號召下,一票女生輪番上她的臉書叫罵,說她白目、自以為漂亮、很假掰......這些攻擊字眼,佳佳的朋友全都看得到,這讓她覺得超難堪,甚至不想出門、不想上學了......
案例二:九年級女生小倩(化名)暑假期間常去同學家玩,剛學會使用臉書的她覺得新鮮有趣,走到哪都要打個卡,連同學家的地址都明確標出來,她和朋友的行蹤全部公開給所有人知道了......
人際關係、隱私權保護等原本就不易拿捏的課題,隨著時代的演進,難度變得更高。進入3C時代之後,人手一台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社群網站泛濫,每個人看起來都像是朋友,卻也可能瞬間變身成傷害自己的敵人。
如何教會孩子,在網路時代交友的自保原則?成為父母與師長的新挑戰。
人際關係不佳 易逃入臉書
台北市學生輔導諮商中心執行祕書吳姿瑩分析,青少年為了擺脫沉重的課業壓力、生活缺乏重心、內在空虛、孤獨感深,就容易沉迷在虛擬的網路世界中;而女生因為對人際互動與情感支持的需求很強烈,特別容易被具有互動性的網站、粉絲頁或小遊戲吸引,一不小心就可能陷入。
因為網路世界可以匿名,讓孩子們覺得很安全、很自在,以為自己的言行不會被他人發現。
宇寧身心診所院長吳佑佑表示,現實中人際關係不佳的孩子,特別容易逃進臉書世界取暖,或使用多個不同身分,遊走在各個遊戲間;家長要注意的是,如果家中的青少年為了上網而荒廢原本的課業、社交,甚至無法正常上學,大人就一定要介入協助了。
相對於男生喜歡在線上遊戲中結交朋友,熬夜破關、打怪,或是花錢買虛擬寶物;多數女生較少玩打打殺殺的遊戲,感覺上比較「無害」,因此大人較不會限制青少女使用3C的時間與方式,往往是到了發現孩子在臉書上有不當言論(包括攻擊他人或被人攻擊),或是結交異性密友時,才會意識到這個問題。
社群變武器 網路霸凌傷害深
兒福聯盟副主任蔡依儒表示,父母師長必須要提醒孩子的是:
1. 臉書、Line等社群網站屬於公開性質,不是自己的小日記,一時的情緒宣洩可能就涉及人身攻擊,務必謹言慎行。
2. 不必急著炫耀好友人數破百、破千,儘量不加根本不認識的人為社群中好友,或是在加之前先私訊問一下對方誰?確認身分會比較安全。
3. 不宜在社群網站上公開自家地址、父母姓名、職業收入等個人資料,以免被有心人擷取利用。
此外,資深心理師觀察,青少年原本在學校就已形成的小團體,因彼此互看不順眼 ,現實世界中對特定對象的霸凌,也已經延伸到網路世界。
台北市學生輔導諮商中心督導陳盈靜分析,在團體中比較白目、低自尊、沒主見、愛捉弄人,甚至是表現太過搶眼的學生,都可能變成網路霸凌的對象。
「處理網路霸凌的核心不在網路,而在父母和師長處理的態度」。吳姿瑩曾經輔導過的個案,就因為非常在意小團體成員間的感情,不斷分分合合的同儕關係,對孩子造成很大的心理壓力;而社群網路讓小團體間的排擠更激化,不知如何自處的小女生最後採取自殘的激烈手段,手腕上密密麻麻的,都是深淺不一的刀痕。
因此,大人不應輕忽網路霸凌對孩子造成的陰影,不是一句簡單的「別理他就好」,或「不要上臉書去看就沒事了」可以解決。孩子有時因為心中苦悶不知如何抒解,有時是想要引起別人注意,或只是單純的討個抱抱,周遭大人如果可以試著走進青少年的內心,才能適時伸出援手。
在家庭、同儕與師長三方,只要有任何一方給予充分的支持與肯定,孩子就不致太過沉溺於虛擬的世界,甚至失去自己;因此,家長可以做的是儘量提供一個有愛、彼此信任的環境,也預設孩子都有犯錯的可能,至少讓他可以在困難發生時有勇氣說出來,願意和家人一起面對問題。
建議父母可以尋求適當的資源協助,像是張老師等社福機構,經常在寒暑假開辦青少年人際成長課程,來彌補體制內「情感教育」的不足,協助孩子慢慢建立良好的人際互動方式。
【延伸閱讀】
校園霸凌,旁觀者的默許是幫兇
孩子被霸凌,父母該怎麼辦?
被嘲笑是「全世界最醜」的女人,勇抗網路霸凌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親子天下雜誌網站》。
※本文由親子天下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新聞相關影音
來源:東森新聞